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包装领域零碳展开新探索 零碳经济时代正逐步走来
2021年10月26日 18:39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10月26日电(李佳佳 李珂) 2021年是整个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启航之年。接踵而来的零碳信号,预告着一个经济增长动能和增长模式剧烈变革的时代已经来临。

  10月26日,由箱箱共用(上海箱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发起并主办的“零碳循环产业创新论坛暨箱箱共用品牌战略升级发布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成功举行。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生态目标已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作为一场经济和社会的系统性变革,向低碳转型、构建零碳生态刻不容缓。

  在包装领域,箱箱共用有许多关于零碳循环的思考探索与革新。回首过往十年,箱箱共用的发展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0阶段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传统制造能力建设、2.0阶段运营和服务能力建设再到3.0阶段基于智能化包装的数字化能力建设。如今,面对时代变化出现的新要求,箱箱共用提出了“1+2+N”的新发展战略,坚持贯彻零碳理念,迈向4.0阶段。

  “1”是一大核心,即百网千驿的智能网格化运营能力。箱箱共用以中心仓为原点,以上下游服务网点为保障、以第三方专业物流、仓储服务资源整合为依托,打造覆盖全国的智能网格化运营网络,并布局专业分网,展开精细化运营。

  “2”是指两大平台,即用箱服务和管箱服务平台。在线用箱服务技术平台(Packaging as a Service)深度融合数字化技术与循环包装服务网络,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标准化的智能物流包装在线使用服务。管箱服务平台(Software as a Service)将 RFID、NB-IoT等技术深度融入包装,让包装变为智能终端,帮助资产管理者全面了解资产运行状况,以数字化改变传统物流包装资产管理与运营模式,让闲置率高、盘点难、丢失率高、循环周期长等问题,成为过去。

  “N” 是指N种可能,让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专属方案。针对不同行业的细分包装需求,箱箱共用组建了专业团队,各产业专家和技术人员一起,就包装结构、材料、工艺等进行深入研究,并与运输、仓储等物流全场景无缝链接,为每一个行业定制专属包装循环解决方案。

  此外,在论坛上,箱箱共用创始人兼CEO廖清新介绍了箱箱共用在零碳领域的三项成果。第一项是箱箱共用在官网正式开通了面向用户的在线订单系统并实现了全国统一价。箱箱共用的包装产品经头部用户的长期的试验已经完成了高度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的产品和价格能够大大增加包装在全国循环共用的普及力度。

  第二项成果是箱箱共用与拥有百年历史的国际标准服务提供商——英国标准协会(BSI)进行了深度合作,BSI对箱箱共用的产品碳足迹和企业碳综合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审计。审计结果令人欣喜:从2020年6月到2021年7月,万华化学、博世、保龄宝三家公司一直使用箱箱共用的产品,累计节约了7000吨碳,相当于2500辆1.6t燃油汽车全年碳排放的总和。 

  第三项成果是箱箱共用联合相关单位正式开启在循环包装领域的CCER方法学研究,对企业减碳提供理论及方法学基础。廖清新认为,如果能研究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方法学,那么就可以实现额外减碳能力的货币化。一旦额外减碳能力货币化,各行各业都会产生出更加丰富多彩的盈利模式和商业机会。 

  面对新型经济模式,政府、行业、企业又将有何新视野新观念,围绕零碳能够实现哪些的创新经济,零碳经济究竟离我们有多远,零碳经济下企业又将如何实现创新突破呢?

  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专委会副秘书长王挺介绍,实现碳中和最主要有两个手段:一个是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另一个是用新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如今,国外的资源循环利用率已经达到了40%左右,而中国则是10%左右,仍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碳中和总监彭峰认为,从狭义上来看,零碳经济催生出了碳交易市场。虽然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只覆盖了1个行业、2000多家企业,但未来一定会进一步开放,创造更多的交易机会;从广义的产业领域来看,零碳经济会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一些新兴企业将会出现。企业需要关注如何使能源更低碳、产业模式如何更经济等问题。总体上看,彭峰认为早做准备、能够及时关注相关政策,并且提前做调整的企业会在未来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

  绿动资本董事长兼CEO白波认为,在零碳经济的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一场马拉松,在这场马拉松比赛中,企业首先要有长期的驱动力,即核心竞争力,不断发展自身的技术。其次,企业要有不断的创新能力。此外,企业还要重视客户,“抓住了客户才抓到市场”。最后,企业要做好准备工作,制定正确的战略。

  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总经理赖浩锋提出,零碳经济下企业的发展不应该是“零碳+”模式,而应该是“+零碳”。企业要以自己的技术作为基础,“本身有点东西”,再加上零碳才有意义。

  共拓低碳发展新空间,构筑数字化、低碳化商贸流通体系,聚力零碳新未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在新技术新科技的加持之下,零碳经济正离我们越来越近。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佳佳  

5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