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9日电(张亨伟)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登记使用商品条码的消费品新增1310万种,同比增长40.4%。扎根中国近40年,商品条码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屡创新高,变革零售模式,保障患者安全,服务数字化转型,赋能政府监管,尤其在促进商品流通,推动供应链现代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功能。
商品条码是GS1全球统一编码标识系统的基础编码,是全球商贸领域使用最为广泛的供应链标准和商贸语言,为供应链中不同层级的贸易项目、物流单元、资产、位置和服务关系等提供了全球唯一的编码标识,发挥着串联供应链全链条实物流与信息流的“纽带”作用,对于商品全球流通和跨境供应链流转至关重要。
身份标识功能是商品条码的核心价值。因其全球唯一性,商品条码被喻为产品的“数字身份证”,是商品流通的“通行证”和“国际护照”。它像隐形纽带,串联起生产采购、仓储物流、零售结算及消费者溯源等各环节信息,助力企业实时掌握库存动态、监管部门快速追溯问题商品源头和流向,提升监管效率。这种标准化的信息载体,让供应链各参与方实现了“语言互通”,为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商品条码串联生产、仓储、物流、零售等全环节,打破行业区域信息壁垒,助力农产品溯源、制造业全生命周期管理,让供应链更高效、透明,增强产业链韧性。从国际上看,商品条码因其全球通用性而成为贸易“通用语言”,大幅降低跨境贸易技术壁垒和沟通成本,既让“中国制造”高效进入国际市场,也让国外商品顺畅融入国内供给。
商品条码是现代流通体系的基础支撑,既畅通国内供应链,又架起国际经贸桥梁,在双循环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基础设施”角色。(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