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浦东开发开放25周年专题

  

     编者按: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由此奏响了中国新一轮开发开放的号角,浦东迅速成为享誉国际的中国“改革样本”。25年后,“应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的浦东正展开新一轮的改革发展宏图,围绕着创新与转型,浦东迈出的每一步都引人关注,凭借着“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在上海自贸区扩区和建设科创中心的战略驱动下,浦东能否创造下一个奇迹?

浦东开发开放25周年专题


浦东创业“硬本事”巧搭“软实力”


592826.jpg

  汤彦俊摄


  中新社上海4月19日电 题:“90后”浦东创业凭什么 “硬本事”巧搭“软实力”

  中新社记者 李佳佳 

  若将上海浦东幻化成人,年方25的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90后”。与首都北京的800岁、上海开埠的172岁相比,年纪尚轻的浦东有着“90后”身上那股子敢拼敢闯敢尝试的冲劲。

  从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宣布浦东开发开放至今,走过四分之一世纪的浦东从农田遍地、阡陌纵横之地起步,如今已彻底作别“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时的尴尬。 

  “90后”的浦东正经历着中国最好的时代,其创业历程堪称一部中国经济成长史。 

  “不拼爹来浦东。”这曾是中共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在中国知名学府清华大学校园招聘会上被广为称道的金句,其原话是“如果你不是拼爹一族,选择上海浦东是最好的选择”。

  浦东不拼爹,那么要拼什么? 详细





上海浦东25年的“变”与“不变”


          

594883.jpg

  张亨伟摄


  中新社上海4月18日电 题:上海浦东25年的“变”与“不变” 

  作者 李姝徵 郁玫 

  18日上午10时40分,离“浦东开发开放主题展”开展还有20分钟,上海浦东展览馆前早已聚集了一批等候入场的市民。 

  25年,在时间的长河中只是一个看不见的涟漪。但对于关注浦东的人而言,25年足以构成一个“历史的天空”。 

  4月18日,是浦东的“生日”。当日开幕的“浦东开发开放主题展”勾勒出浦东发展的“变”与“不变”。

  开展时间一到,前来观展的市民纷纷涌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副亦真亦幻的动态油画:伴随着黄浦江上轮船的汽笛声,画面上的浦东从农田阡陌变为高楼林立,而这一“变”只花了25年。 

  “25年前,我投身浦东开发开放的时候是37岁,当年称我们是‘十八勇士’!”陆家嘴集团总经理杨小明作为浦东“老开发”在昨日的浦东25周年座谈会上如是说。 

  “1990年5月2日的上午,我参加了市政府召开的浦东开发办成立会议。当天吃完中饭,坐上面包车,我就来到了位于浦东大道141号办公楼。加入了浦东开发的洪流。” 

  杨小明记忆中的浦东开发办所在地(浦东大道141号),也被搬入展厅中:一间10来平方米的办公室中,摆放着4张破旧的办公桌,周围还有九个凳子。 

  比起今日浦东许多“高大上”的写字楼,这样的办公条件可谓简陋。 

  然而,办公条件变了,浦东“泥腿子”的精神却未曾改变。 详细





“改革之窗”的幕后英雄传递“浦东温度”


“改革之窗”彰显速度高度 幕后英雄传递“浦东温度”.jpg

  潘索菲摄


  新社上海418日电 题:“改革之窗”彰显速度高度 幕后英雄传递“浦东温度”

  作者 李姝徵 郁玫

  一条蜿蜒而过的黄浦江将上海隔成东西两岸;百年前的浦西已是繁华的“十里洋场”,而25年前的浦东仍是阡陌之地。

  418日,浦东开发开放迎来25周年。25载间,日新月异的变化是浦东的速度,鳞次栉比的摩天楼是浦东的高度。

  “在这块土地上,我的事业是向居民传递浦东的温度。”上海浦东东明社区红梅调解工作室负责人冯红梅说。

  曾经农田广袤、房舍低矮的浦东早已今非昔比,除了“明面”上取得的成就,浦东有许多基层社区工作者甘当这扇“改革之窗”的“幕后英雄”。详细





政府 “以小博大”成就“浦东经验”


政府转职能提效能 “以小博大”成就“浦东经验”.jpg

  潘索菲摄


  中新社上海418日电 (记者 许婧在位于合欢路的浦东市民中心内,供职于某人力资源公司的苏明按照“浦东政务”网页提供的流程,提交材料后三天完成了全部手续,领到了注册登记所需的营业执照等。

  同样位于浦东的上海自贸试验区综合服务大厅内,更是早已实现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一口受理”,让企业注册登记少“跑”好几趟。

  类似的便捷效应逐步在自贸试验区外的浦东新区乃至上海市溢出。

  “我们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按照自贸试验区规则办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探索形成地方一级政府一整套适应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管理体制机制。”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说,今日的浦东是上海乃至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整体审批效率最高的地区。

  418日,上海浦东迎来开发开放25周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排头兵,从探索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到探索金融保险等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再到率先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直到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为“驱动器”,浦东25年的改革实践为全国改革开放探索新路。详细





自贸区与科创中心“双驱动” 改革续写下一个“浦东奇迹”


10.JPG

  汤彦俊摄


  中新社上海4月17日电 题:自贸区与科创中心“双驱动” 改革续写下一个“浦东奇迹” 

  作者 马化宇 

  4月18日,上海浦东将要迎来开发开放25周年。从经济领域的改革到综合配套改革,从改革开放的“窗口”到攻坚破冰的“试验田”,改革是浦东开发开放创造奇迹的“关键词”。25年后,在上海自贸区扩区和建设科创中心的战略驱动下,上海能否创造下一个“浦东奇迹”? 

  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黄浦江把上海分成了两个世界,浦西是上海,而浦东则是一片农田旧居。资料显示,开发前的浦东小陆家嘴地区有一条每逢雨天便“水漫金山”的烂泥渡路,如今它的名字叫银城路,北段一边是金茂大厦,一边是东方明珠,南段靠近滨江园,风景美不胜收。 

  银城路仿佛代表了浦东开发开放25年的缩影,经历了沧桑巨变后,如今的浦东像一张烫金名片,吸引了世界500强企业中的308家落户于此。数据显示,自1990年至2014年,浦东经济总量增长了118倍,地区生产总值达7110亿元人民币。 

  改革,贯穿浦东发展的始终。25年后的今天,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面临诸多挑战,浦东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 详细





沈晓明:创新是浦东先行先试的“命脉”


5.jpg

  汤彦俊摄


  中新社上海4月16日电 题:沈晓明:创新是浦东先行先试的“命脉”

  作者 李姝徵 郁玫

  在上海浦东即将迎来开发开放25周年之际,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接受此间媒体联合专访时表示:“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浦东要成为“年轻人创新创业的乐园”。

  有人担心,经过25年的发展,浦东已经成为财大气粗的“富二代”,因此缺乏创新精神和改革动力。沈晓明则表示,浦东“应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目前正致力于成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排头兵和先行者。

  “创新是浦东的命脉”,沈晓明说:“浦东具备条件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基地,希望浦东能够成为年轻人创新创业的乐园。”

  较低的创新成本与门槛是浦东吸引创业者的“法宝”。沈晓明透露,中国食药监总局每批准3个一类新药,就有1个来自浦东张江;张江企业申报新药的成功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这源于10年前,浦东在张江陆续布设的6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在新药研发中必须经过的6个环节提供服务。沈晓明说:“理论上讲,一个人只要有创制新药的点子,背个书包就能来张江创业。”

  作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如何提升对科技创新性企业的吸引力,是浦东不可回避的问题。(详细)





定位科技创新核心区 浦东新区计划势如破竹


  继十届市委七次全会对“加快进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出明确要求,浦东新区正逐步成为上海建设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区。

  近几个月,浦东充分利用了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优势,加强张江核心园的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坚持与“四个中心”核心区协同发展,全面支撑起“二次创业”的转型升级。

  创新机制助推科技腾飞

  要成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区,浦东率先抓住了人才、资金和软环境三大重要因素。

  在人才方面,浦东着力实施科技人才绿卡制度和技术移民制度试点,建立更为便利的国际人才流动通行制度;完善人才引进评估机制,建立浦东高层次人才信息库;鼓励科研与产业人才的双向流动;提高科技创新人才财政扶持力度。

  在资金方面,浦东正建立专业化的科技金融服务支撑体系,设立功能性科技创业投融资平台,出台鼓励天使投资发展的扶持政策,完善风险投资市场体系,推动上海证券交易所探索尚未盈利企业的上市制度。

  在软环境方面,浦东则加快建设面向国际前沿技术研发的公共服务平台,新建一批满足重大技术攻关需求的新兴产业服务平台,同时支持现有平台的升级改造,逐步构建具有国际水平、功能完善、开放共享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体系。

  战略布局重大创新项目

  据悉,本次浦东的新区计划以张江中心为核心辐射区,重点布局了一批世界级科技项目,推动建设全球科学中心。

  首先,新区着力于解决一批国际重大和关键性科学问题,重点推动上海光源中心二期、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等项目建设。

  其次,新区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快推进了一批包括上海移动临港地区IDC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张江生物医药中试产业化基地(一期)等在内的科技重大项目。

 推进高端研发资源落地

  除了以上实践突破外,浦东还重点关注国内外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研发资源,积极推动建设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设立的高端研发创新中心。

  新区着力吸引跨国公司研发中心,鼓励其在浦东设立全球范围内布局的创新网络节点,开发供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同步使用的技术、产品和工艺;支持前沿科技中心的建设,推动国际领先的量子通信安全技术率先在浦东实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积极对接中科院的科技体制改革计划,进一步吸引分类改革后的创新研究院、创新中心、大科学研究中心和特色研究所落户浦东。





浦东新区总部经济共享服务平台助力企业腾飞


  外商投资成功率68.3%,高于上海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远超全国平均30%成功率,位居全国首位;各类总部企业360多家,包括经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26家,经认定的国内大企业和区域性总部143家;……

  一组组数据令我们不禁疑惑,究竟是什么让浦东的外商投资成功率如此之高?总部经济又缘何能占上海的半壁江山?

  个中奥秘其实就在于浦东总部经济共享服务中心(平台)和浦东新区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共同搭建的集成创新服务平台,为这些总部企业打造了政府服务链与企业价值链相匹配的营商环境,成为浦东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无缝对接政府 填充服务空白

  “浦东总部经济共享服务中心相当于政府与企业的一个桥梁,既将政府的政策与意愿传达至企业,同时又将企业的需求反馈至政府。”浦东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秘书长范亚泉进一步说明了这一机制的运作方式,“各参与部门都为共享服务中心指定了对口联系人,建立了协调员制度,与总部企业的沟通效率大大提升,有效填补政府跨部门服务的空白点。”

  入驻浦东总部经济共享服务中心的政府部门包括检验检疫、海关、税务、公安、人保、知识产权和安监部门等,均在这一平台上为总部企业量身定制了相关的服务方案。

  其中,浦东海关为52家总部企业开展针对性的集中报关试点;浦东检疫部门则针对总部企业提供一门式服务,实施集中报检、集中施检,并与海关部门联动,帮助试点总部企业降低了约20%的物流成本。

  反馈企业需求 推动制度完善

  浦东总部经济共享服务中心在代表企业向政府反馈需求的同时,也推动着相关制度的创新改革。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跨境应税服务增值税免税管理办法(试行)》(2014年49号文)就是中心推动制度完善的实践成果之一。针对52号文件中上海多家跨国公司总部企业涉及的补缴税款问题,服务中心及时与德勤联手举办了“营改增专题研讨会”,沟通并反映了总部企业的合理诉求,得到了市税务局的支持并向国税总局反馈,最终对该问题进行了修改,明确规定纳税人向境外关联单位提供跨境服务,从境内第三方结算公司取得的收入界定为跨境服务。

  诸如此类相关法规的调整有利于跨国公司发挥资金集中管理功能,更好地承接境外服务外包业务,进一步提升了浦东的总部功能。

  主动前瞻对接 拓展企业商机

  如果说,填充政府跨部门服务空白点、推动规章制度完善升级,均属于被动满足总部企业需求的话,那么帮助企业拓展商机则更能彰显浦东总部共享服务中心服务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对接迪士尼”活动已结硕果,即将开园的迪士尼显然为浦东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而为了帮助浦东更好地分享这块“蛋糕”,浦东总部共享服务中心连续策划了多场对接迪士尼活动,建立起总部企业与迪士尼之间的顺畅沟通渠道。多家企业与迪士尼公司展开了品牌授权等合作事项洽谈,包括视频、玩具、服装、化妆品等多个项目,预计新产品年销售额将超过1亿元以上。

  “对话自贸区”则更为系统,其中2014年的17场“对话自贸区老总沙龙”活动参加人数超过了1500人,有效推进了创新政策的落地。

  共享服务平台 配置全球资源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浦东总部经济共享服务中心不断适应着总部功能创新需求,已然吸引了一大批跨国公司的亚太总部、全球事业部落户浦东,配置全球资源的能级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共享服务中心还定期与德勤、安永等全球知名咨询公司进行合作,以“全球视角”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和借鉴,努力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营商环境。

  借助于总部共享服务平台,浦东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的作用也进一步显现。范亚泉表示,“浦东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承载着政府与企业的信任,我们将不断创新服务、精准服务,把更多的企业凝聚在浦东。”





浦东企业自主研发参与全球竞争


  在上海乘坐地铁,随处可见移动电视,而现在支撑这一服务的核心技术——无线海量传输音视频内容的提供者,是由浦东企业——上海国贸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主导研发的“中国标准”。

  这套标准,被称为“中国数字音视频编解码国家标准AVS”,近两年在地铁上得到普及使用,并已推广到古巴、斯里兰卡、吉尔吉斯斯坦、老挝、日本等国家,实现了“中国标准”出口海外,在海外市场与“洋标准”一争高下。

  攻坚:核心技术标准不再“卡脖子”

  为了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规模化战略转型,真正摆脱被洋标准高昂专利费“卡脖子”的窘境,中国音视频产业不懈努力,于2002年6月正式成立了国家AVS标准工作组,并于2006年3月正式颁布标准。

  “中国AVS标准”的优势何在?AVS编码技术核心专利由中国多家大学、研究院、核心企业联合研发;自主研发AVS标准的压缩比率是MPEG-2的两倍;H.264的压缩比率虽与AVS相当,但实现复杂度却比AVS高出30%~70%。

  作为当时参与AVS标准研发的核心企业,上海国茂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国茂”)坚守了十余年的研发,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目前,其旗下AVS/AVS+相关音视频产品已在国内占据近60%的市场份额;AVS2.0的标准性能则将超过国际标准10%左右,实现中国标准超越和引领国际标准。据专家测算,中国AVS标准每年将为中国产业界节省专利费支出上百亿元。

  创新:最终是为了参与全球竞争

  在上海国茂董事长、首席科学家、国家首批“万人计划”、“双创人才”王国中博士看来,AVS作为技术标准贯穿于音视频产业的上中下游,“标准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综合表现,已经站到国际舞台的中国AVS标准,有实力可以推动更多高附加值的中国制造到国际市场竞争。”

  在新一批公布的国家科技部2014年国家重点新产品获奖名单上,上海国茂也赫然在列。而这些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在浦东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还将发挥重要的“杠杆作用”。

  据浦东产业经济研究院给出的数据显示:在整体项目中,来自高新技术的企业占立项数量91%,不少已在行业形成标准,在世界成为著名产品。

  浦东产业经济研究院相关调研员李鑫表示,“国家重点新产品必须是进入产业化的,这就意味着可以起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示范引领作用,浦东可以着力发觉和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和知名度的科技创新产品,为塑造科技创新中心的全球影响力提供有力的支撑。”





浦东跨国企业科技创新 中国研发“逆袭”海外市场


  在由权威科技杂志《环球科学》举办的“2014年度创新榜单”评选中,GE中国研发中心获得了“最佳跨国企业创新10强”奖项。

  这一殊荣,标志着在浦东跨国公司中,中国研发力量已经成功“逆袭”,甚至成为了“反向创新”——在中国的研发创新不仅可以服务中国,还可以走向世界。

  这类研发体系一举打破了以欧美成熟市场开发的产品为中心的所谓“全球化”战略。一段“东方创新”故事正引发出新一场“东方服务世界”的好戏。

  GE中国之队成“发明大王”

  在全球产业界,由“发明大王”爱迪生创始的通用电气(GE)公司是科技创新的翘楚。而如今,在GE所有全球研发团队中,“中国队”更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发明大王”。

  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GE中国研发中心共申请了近1300项专利,产出了世界上最大的电机测试平台、先进冷却孔加工控制技术、CT测试自动化系统等重要成果。

  相似的建树还体现在另一家跨国公司——霍尼韦尔上,其在中国99%以上员工均为本土员工,各类研发人员总计超过2000名。仅2013年,霍尼韦尔就在中国创造了600多项发明,获得了90多个专利。

  中国研发成功“逆袭”

  “星星之火,绝对可以燎原”,GE中国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陈向力这样形容GE的中国研发战略:“我们在中国的研发进程第一步是支持产品本土化,然后第二步,由中国研发人员根据中国市场的需求,对产品进行更新和改进。而现在我们早已进入了第三步,完全由GE中国研发中心进行本土研发,然后将成果推向中国以及世界市场。”

  曾在军用、商用、医用领域默默耕耘的霍尼韦尔于去年推出了一款新型“商用空气净化机”,结合了诸多工业领域的顶尖技术。其风机甚至采用了霍尼韦尔涡轮增压技术,这种技术一般只运用在高端民航客机或军用坦克上。

  据了解,霍尼韦尔已在2014年进一步提出了“东方服务世界”的全球增长战略,并将其作为重要一环纳入了公司未来五年的发展计划。该战略部署将利用霍尼韦尔在上海打下的研发基础,把针对中国市场开发的节能、环保、性价比高的产品和技术推广到全球市场,尤其是高增长的新兴市场,推动霍尼韦尔更多的“中国创造”走出国门,服务全球。





浦东新区精兵简政放权显成效


  率先响应区级机关核减15%人员和15%内设机构的要求,过去一年,浦东新区让机关“瘦身”、部门“健身”、基层“强身”的改革工作已初见成果。

  经改革,区级机关累计核减行政编制299名,精简率为15%,核减内设机构39个,核减率为16%。改革后,包含直属机构在内的37家区级机关第一批次选派100名干部到基层,加上因工作需要交流到基层的干部,共有113名机关干部下沉充实基层一线。

  机关精兵简政,使得政府各部门的职能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得到了调整理顺,各部门内设机构也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得到了进一步整合优化。针对浦东大区域管理面广量大的实际情况,新区还成立了地区工作委员会,赋予其调研、协调、服务、督查与考核等职能,进一步强化了区级层面对街镇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服务。

  新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1+24”系列文件与配套措施,精兵简政放权为其工作构建了基础,精简下来的编制资源、人力资源、执法资源可以向基层和一线聚焦倾斜,充实加强了基层力量。通过改革,开发区累计增加行政编制24个,部分人口导入多、管理服务任务重的镇行政编制增加了40个,通过37个“专岗专编”,进一步充实了基层管理服务和执法力量。

  “瘦身”与简政放权相结合,以“放权”倒逼“简政”也是此项改革的一大看点。浦东以开发区和大市镇为基础,按照功能相近、地域相邻、区域全覆盖的原则,构建了“8+1”的区域化行政审批服务平台,在实现跨区域审批的同时,最大限度下放审批事权。目前,陆家嘴、张江、金桥、世博办和自贸试验区“4+1”区域审批平台均已建成。

  精兵简政放权改革还让一大批优秀中青年干部获得了锻炼的机会。改革不仅让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机关干部得到了在基层锻炼的机会,更进一步加深了干部对群众的感情、对实际工作的了解,提高了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改革也与干部管理体制创新相结合,一系列措施有效充实了一线村居委书记队伍、执法队伍,进一步加强了街镇领导班子的建设。




浦东今年推24项基层改革措施


  “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与“推进城乡一体化”两项工作分别是去年浦东新区的1号和2号课题,在全区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展和成果。新区通过规范评比表彰活动、压缩居村委台账、完善基层考核办法等措施,切实为基层减压减负,同时通过“两个15%”改革计划,积极开展机关“瘦身”,选派了113名区级机关干部到基层工作,实现了基层“强身”。

  今年,新区将进一步推行24项基层建设方面的配套措施,并探索完善郊区城镇规划体系等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建议。具体表现在通过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创新基层治理体制、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加强基层管理队伍、凝聚基层治理合力、夯实基层治理保障等一系列改革落实措施,为基层社区带来新面貌;完善网格化综合管理机制,适时构建城市管理网、综合治理网、公共服务网“三网合一”,让市民的生活更加便利;街道被赋予规划参与权、对区域内关于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的建议权等功能。

  新区根据调研成果,已出台《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明确了今年将推行24项改革的配套措施,这些措施也会陆续正式推出。

  另一方面,作为去年区委的2号课题,城乡发展一体化也将在今年取得进展。目前,城乡一体化建设已经完成相关专题报告,并且提出了探索完善郊区城镇规划体系等4方面建议。

  此外,今年各镇党政机构还将优化职能配置,建立健全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社区党建服务中心等镇所属事业单位,进一步完善镇管理体制。





浦东“三合一”市场监管体制改革成果显著


  “1+1+1>3”,这是去年浦东新区市场监管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效。具体来说,即在机构设置方面,原有的工商、质监、食药监三大监管力量并为一局,着力构建更加统一高效的市场管理体制;在人员编制方面,保持原有三局行政编制和参公事业编制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部分机关人员被划归至综合执法稽查支队和基层监管所;通过实现条块结合、综专结合、精专结合、建立与街道和有关开发区域相对应的“36+X”的派出机构,80%的人员都沉到一线,延伸监管触角、织密网络。

  据新区相关部门透露,下一步,新区将继续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上下功夫,以制度创新提升监管效能,打造“升级版”市场监管模式;彻底打破原有部门格局和固定思路,重新进行职能、机构、资源、方法的优化组合,从“物理整合”到“化学整合”,在短时间内拓宽干部的知识视野、增强综合能力、提升监管效能。

  据了解,在“三合一”前,质监管生产、工商管流通、食药监管消费,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增加了企业负担。“三合一”后,通过科学配置执法力量,探索集约化、标准化监管新体制,实现了食品安全、产品质量、公众诉求处置、市场准入、执法办案“五个一体化”。

  重点领域监管也得到了加强。改革后,食品安全领域由于实行一个局全过程监管,使长期困扰执法部门的“现制现售”、“无证照食品”等职能交叉难题得以化解;而在特种设备管理领域,全区近40家基层分所采取综合执法方式和专业检测措施,对特种设备领域做到了全覆盖监管。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市场准入资源得到有效共享,“三合一”后,企业和群众办事也更加便利。申请人办理证照不必再多头受理,只需“一口受理、一表申请、一门办理”,大大减少了办理环节和往返时间,尤其实现了外资登记全程办理时限由12个工作日缩短至5个工作日的飞跃。

  正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的评价,“监管更有效了、市场更有序了、企业更便利了、群众更受益了。”





浦东新区今年将启动约40项产业结构调整项目


  4月18日是浦东开发开放25周年纪念日,日前从新区相关部门获悉,打好淘汰落后产能“攻坚战”,大力推进土地减量化,成为新区2015年的重点工作之一。今年,浦东将启动约40项产业结构调整项目。

  据了解,去年以来,浦东明确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新区成立产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出台了联络沟通、工作流程和考核办法等各项制度,同时结合土地减量化、人口调控和大气治理等工作,从安全、环保、土地、效益等方面入手,科学确定产业结构调整对象。此外,新区还制定了项目准入“负面清单”,严格按“负面清单”审批、备案核准项目,对不涉及土地、建筑物的新增产能进行完善核准、监管机制。这一系列措施均取得了较好效果,来自新区经信委的数据统计显示,根据市政府要求,浦东新区2014年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关停不符合国家和上海产业政策的粘土砖生产企业,浦东新区共涉及此类企业18家;二是完成62项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其中市政府督查的重点项目17项。截至2014年12月31日,浦东新区完成了年度产业结构调整的全部任务目标,同时还启动40项左右的产业结构调整项目。

  今年,新区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仍面临复杂的形势。据统计,目前新区存在重点调整行业企业共412家,其中,印染和金属压延企业68家,四大工艺(电镀、铸造、锻造、热处理)190家,化工类154家,198地块上仍有8000家左右的工业企业,其中不乏安全风险高、用地效能低的企业。

  对此新区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结合土地减量化、人口调控和大气治理等相关工作,把今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锁定在四类企业上:一是高污染、高能耗、高安全风险、低产出效益的企业,列入重点调整范畴。二是低端人口密集型的代工企业,列入重点企业范畴。三是长期制约空间发展,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区域,列入重点区域范畴。四是印染、金属压延、四大工艺的企业列入重点行业范畴。

  针对上述重点调整的范畴,新区拟在2017年年底前完成1000项重点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粘土砖、印染、金属压延全行业退出,四大工艺减少一半,大幅减少危险化学品企业,实现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减量化。到2020年,完成建设用地减量化面积则将翻番。





夯实“里子”基础 “面子”越发鲜亮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谋划之年。就在2月28日,浦东继2005、2011年之后第三次捧回“全国文明城区”荣誉奖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多年来的文明城区创建工作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浦东,文明精神已悄然在浦东扎根。 

  “接地气”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浦东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注重突出先进典型的时代精神,结合浦东实际,选典型、树典型。

  陆家嘴集团公司总经理杨小明是浦东开发开放初期的“十八勇士”之一,25年间,在浦东这块代表着上海开发开放最前沿的热土上,他先后执掌过3大国有开发公司。25年里杨小明努力拼搏,如今,他的战场延伸至前滩、临港。 

  近年来,浦东还广泛开展了一系列评比活动,并已形成“每天新媒体推送、每周传统媒体报道、每年好人好事评选、两年浦东好人评选”的典型宣传常态化机制;汇聚了一股股道德正能量,营造了“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氛围,让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文明城区创建 让百姓得实惠 

  在几年来的全国文明城区创评工作中,浦东始终认为创建拿牌是一个方面,关键是要有实效。区委书记沈晓明、区长孙继伟分别带队实地检查,现场推进工作;分管副书记吴福康多次召开协调会议,专题落实解决创建工作难题;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尤存多次骑访检查,以务实的作风推动工作的落实。 

  为确保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去年浦东建立了一套创建工作监督推进制度,形成了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协专项视察督导制度,区市民巡访团和创评实地组日常巡访制度、委托第三方开展文明指数测评机制,将创建工作纳入对各单位、部门年度绩效考核内容等,通过实施一系列制度、措施,让群众不断感受到文明创建带来的变化。

  精神文明 贯穿百姓生活 

  在浦东的不少路口,市民时常能见到一块块“文明交通,安全出行”的宣传提示牌,提醒市民遵守出行规范。在创评“全国文明城区”中,浦东十分重视“接地气”, 每月的25日,新区文明办、浦东公安分局交警支队都会定期开展“与文明同行,共浦东成长”的文明交通宣传活动。

  2014年浦东启动“文明旅游行动”,通过开展“文明旅游进社区”活动,为各社区推荐有资质、信誉好、服务佳的品牌旅行社的同时,向各社区居民倡导文明旅游出行。新区星级酒店积极开展“文明餐桌行动”,在广大餐饮企业、市民中大力宣传倡导“适量点菜、吃剩打包、不剩菜、不剩饭”的节俭理念。 

  志愿服务更是在浦东遍地开花。去年,由浦东新区全国和市级文明单位倡议发起,建立起了全市第一个文明单位志愿服务联盟。现有注册志愿者近18.5万人,正在开展的各类服务项目达到300多个。在全区36个街镇共设立42处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集市(广场)、33个市区两级志愿服务基地,每年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志愿者、项目和团队。

  成绩和荣誉代表过去。面对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和新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新区文明办表示,浦东精神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今年要及时总结经验,集思广益,全区上下共同努力,把浦东的“面子”、“里子”做得更加鲜亮。





“陆家嘴文化氛围营造”样本探索


  2月13日,陆家嘴中心绿地观景篷举行第55场白领午间音乐会。乐队成员于中午12时会面,他们将配合建设银行的员工唐俊迪演唱一曲《普通朋友》。

  此时,陆家嘴的白领们趁着午休时间陆续赶来。冬日的阳光照在人们身上,正是一天里最惬意的时候。

  金融“候鸟”的文化“饥渴”

  唐俊迪工作的陆家嘴,是上海的“金融心脏”。每天早上,数十万金融白领从上海的四面八方赶往这个面积仅1.7平方公里的区域。因缺乏文化的粘合度,金融白领们每天早上来到这里,夜幕降临时纷纷离开,形成陆家嘴的“候鸟现象”、“潮汐现象”,而唐俊迪就是“候鸟“之一。

  1995年到陆家嘴工作的新上海国际大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晴,见证了陆家嘴近20年的变化,在她看来,金融白领代表着高学历、高收入和高品位,他们有大量的文化消费需求,也足以支撑起高端文化消费。然而,陆家嘴的金融楼宇越建越高,陆家嘴的文化建设却跟不上,始终处于‘空城’状态。”

  针对需求“定制”文化餐

  2014年9月10日,一场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指导,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浦东新区文广局主办,陆家嘴管委会以及多个社会主体承办的“陆家嘴文化氛围营造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每周一、三、五中午12时至1时,陆家嘴中心绿地观景篷下,上海轻音乐团的乐手和歌手为白领现场演奏。拿音乐会的实践来说,每场都邀请上海优秀的音乐人作为表演嘉宾,其中不乏国际获奖者。演出曲目也一直在调整,不少白领更是跃跃欲试,要求上台亮嗓。乐队队长储保杰说,乐团有一本秘密“红名单”。“名单上记录了那些登台后唱得好的白领,这意味着他们有了优先上台演唱的绿色通道。”唐俊迪也成为了其中之一。就这样“定制文化菜单”初见成效。

  尝试打造可复制“文化样板”

  令人欣喜的是,“陆家嘴文化氛围营造活动”正变成一个可复制的“样本”,被其他白领产业聚集区所效仿。

  “上海有着众多白领聚集的产业园区,除了张江、金桥等产业园区,江湾镇也发出了类似文化氛围营造的请求。支部可以建到楼宇,文化也可以送进楼宇,送到白领身边,水银泻地般的传播方式,在服务白领的同时,也是一种审美价值观的体现。”滕俊杰说。

  关于陆家嘴文化氛围营造,组织管理者还有进一步的思考。在公共文化服务上,注重了传统社区与产业园区及其相应的分众化人群的特色,体现针对性、适配性、有效性。今后工作的重点是,在业界自治的基础上,将第一阶段的产品配送模式转换为产品内生模式,在政府的要素支撑、团队培训、平台搭建基础上,激活产业园区的主动性、创造性,努力打造可复制“文化样板“。





陆家嘴实施人才驱动战略打造国际金融人才高地


  谁抢占了人才高地,谁就拥有了未来。近日,出炉的浦东金融人才集聚发展调研报告显示,浦东已初步形成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其中,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浦东陆家嘴未来将着力于在金融城打造包括金融、贸易、航运、总部经济在内的金融业全产业链。“金融人才,正如一座无形的上海中心,将成为陆家嘴金融城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浦东新区副区长简大年说。

  盘活“第一资源”

  根据近日出炉的浦东金融人才集聚发展调研报告显示,浦东已初步形成国际金融人才高地。根据推算,2013年末至2014年底,浦东金融从业人员超过28万人,呈现高端化、国际化、年轻化等特征。

  谈到陆家嘴的人才工作,浦东新区副区长简大年表示,相比其他城市金融中心,陆家嘴的业态今后将凸显出产业多元化的鲜明特征,为此亟需一大批具备高智力、卓越创造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集聚高端人才

  近年来,围绕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目标,陆家嘴以集聚国际化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保障,以创新人才服务平台为动力,不断打造陆家嘴人才的核心优势,增强人才对陆家嘴金融城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

  为了紧紧抓住人才这个战略资源的“牛鼻子”,陆家嘴了出台《陆家嘴金融城人才发展与服务三年行动计划》,成为目前陆家嘴人才工作的行动纲领,并在其指引下陆续铺开一系列举措。

  2013年11月,上海人社局批准设立了陆家嘴金融城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为企业吸引博士后到企业开展研究提供服务,推进金融领域产学研合作,为金融创新提供支撑。  

  自2012年陆家嘴金融城人才公寓投入使用以来,除了“拎包入住”的便利,陆家嘴管委会还给予符合条件的入住者一定的补贴等优惠政策,如今人才公寓已经突破物理空间上的意义,发展成独具金融城特色的人才社区。

  形成人才高地

  金融人才,正如一座无形的上海中心,将成为陆家嘴金融城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据悉,目前区域内人才总量已达到约42万,其中金融从业人员已达近19万人,纳入中央、上海千人计划、领军人才的金融高层次人才占全市金融系统约70%。

  摩根士丹利有约1500人在大中华区工作,中国区总部即落户陆家嘴,就在今年,摩根士丹利在陆家嘴又将100名新员工招至麾下。“员工的才能和热忱是摩根士丹利成功的关键,陆家嘴是一块金字招牌,这里集聚了大量我们需要的金融人才,这也是我们选择陆家嘴的重要原因。”摩根士丹利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名80后“小巷总理”的群众情怀


  万添杰是塘桥街道塘东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他倡导居委干部“无椅化”工作模式,解决大量关乎民生的“急难愁”问题,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沉得下去的80后小巷总理”。

  “无椅化”促成小区明星

  塘东居民区是一个“大熔炉”式的社区,如何才能在这样一个情况复杂的社区里大施拳脚,是万添杰几年来一直关心的问题。 

  2009年,万添杰刚进塘东居委不久,老书记马淑屏就交给了他一件棘手的事情——小区4幢高层的综合整新配套工程。面对困难,万添杰把这看成是一个“良机”,他说,“我有理由、有平台、有动力,去和老百姓打交道,让他们能够认识我、接纳我”。而这项工作也为万添杰日后开创“无椅化”工作模式打下基础。 

  2013年9月13日,一场大暴雨袭击申城,峨山路积水严重,住在1楼的居民家里都进了水,小区由于道路狭窄消防车无法进入,正当他们都手足无措的时候,万添杰和居委干部们带着脸盆、水桶帮居民舀水,从下午4点一直弄到第二天凌晨。居民回忆,为了不影响小区的环境,万添杰还细心地把小区内一座遗留下来的碉堡里的积水也清理干净,避免在积水过后滋生蚊虫。 

  在平日里,万添杰也始终贯彻着“无椅化”工作的理念。利用每天午休时间去小区里“散步”,和老人聊聊家常。一些老人遇到什么麻烦事儿,他都会放在心上,帮忙处理解决。

  如今,万添杰俨然成为小区里为百姓办实事的“大明星”。

  “自治沙龙”遍地开花

  在塘桥街道23个居民区里,活跃着一个居民自治组织——业委会自治沙龙。业委会自治沙龙由万添杰在塘东居民区首创,它为社区治理开辟了一条“新路”,而其可复制、可推广的特点,令其在塘桥社区遍地开花。

  塘东居民区由两个自然小区组建形成,3个物业服务企业进行物业服务,由于自然小区互相紧挨,在小区出现安全隐患、综合管理难问题时,容易引起连锁反应。因此在2011年6月,万添杰创新“四方联动,助人自助”自治工作法,策划成立了塘桥社区第一家由居民区党总支“牵头”,居委会“连接”,小区业委会“自治”的业委会自治沙龙。业委会自治沙龙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机制,即由小区已成立的业委会为主体,将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小区物业等居民区建设主力吸纳其中,形成社区共治的体系。

  “72家房客”无“钉子户”

  在塘东居民区,“72家房客”的故事可谓无人不晓,是塘桥地区范围内唯一的二级以下旧里,两栋楼居住72户人家,都没有产权。

  万添杰作为人大代表,他在新区五届人大会议召开期间,主动联络新区建交委,反映峨山路420弄地块动迁置换问题。在和街道的共同努力下,“72家房客”有了旧改动迁置换的机会。并且通过群众的力量使“72家房客”没有一个做“钉子户”。 

  以身作则培养“后备军”

  沉潜基层5年多来,万添杰成功解决了社区里的许多问题,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沉得下去的80后‘小巷总理’”。同时,他还获得了诸多荣誉,包括浦东新区终身学习优秀推进员、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特邀监督员、上海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个人。

  接踵而来的荣誉没有让万添杰自满,他深深感到居民们的信任和肩上的重任,想要把工作做得更完美。在居民区,他在“90后”社工的培育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给年轻人留空间,激发他们的潜能。他相信,通过这样的潜移默化,他们一定也会在未来成长为优秀的社区工作者。”





来这里创业,带个点子背个包


  每天上午9点,李帅都会准时出现在浦东蔡伦路781号1307室的门口。

  对这位塞默罗生物科技公司年轻的总经理来说,这里既是公司办公室,也是新药研发的实验室。每次踏进大门,李帅都有种莫名的兴奋,“别看这里大部分器材都不是我们的,但迟早我们会拥有。”

  要做原研药

  研发出中国第一个原研药是李帅的梦想。

  原研药是彻彻底底的创新药,它必须基于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可谓医药研发中的皇冠。在国际医药界,流传着一种说法:一个原研药就能成就一个制药巨头。

  不过在中国,大多数药厂目前主要还是“攻”仿制药。仿制药附加值低,利润只有10%左右,更关键的是,由于仅仅是剂型改变等一些细枝末节的改变,在国际医药领域根本无法赢得尊重和肯定,也难以建立在国际上的地位。但李帅坚信,下一个国际制药巨头必定会出现在中国,成就这份传奇的,一定就是原研药研发。

  然而,当去年3月,李帅辞去中科院工作,怀揣着激情和梦想来到张江创业时,他却遇到了“玻璃门”。原来,医药研发是一个门槛极高的行业,对研发环境、设备、人才都有严格要求。即使是买一台普通的核磁共振仪,建一个不算顶级的实验室,也要数百万资金,这对“李帅们”来说,简直不可想象。因此,很多时候药谷在中小企业面前,就是一个由人才、技术、设备、资金等瓶颈组成的创新“死亡谷”。

  走出“死亡谷”

  幸运的是,李帅选择的是张江药谷。

  正当他陷入迷茫,为各种问题伤透脑筋时,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在市科委和浦东新区的共同支持下应运而生。公共平台带来的改变之一就是,李帅在张江成立公司后的第三天,就投入到了原研药的开发实验中。

  李帅的实验室里几乎没有一样东西是他自己买的,在他租下公共服务平台的实验室后,三天内只做了两件事:招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买了一批实验耗材。就这样,背着书包,带着点子,一场追逐梦想的大戏开演了。

  一起来浇灌

  去年3月至今,一年还不到,李帅公司已经开发出了200多个全新的医药化合物,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化合物库,为原研药开发打好了基础。

  对于未来,李帅并不担忧,因为在张江药谷,更大的新药研发支撑系统正等着他。

  据不完全统计,张江药谷已集聚了国内外生命科学领域企业、科研院所及配套服务机构400多个,这些公共实验室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从药理分析、动物实验、安全评估到临床试验等各个环节的服务,而且出具的报告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同时,张江药谷也组建了一支专业类型丰富、优质的创业导师和企业辅导员队伍,为创业企业提供“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对接指导。

  一颗梦想的种子,就这样被合力浇灌。





张文:海外游子浦东追梦


  张文,一位在美国生活了近20年,曾就职于华尔街顶级律师事务所的投资家、叱咤国际资本市场的操盘手,一位行事“低调”的金融家。就是他,通过资源整合,在短短2、3年的时间里,在浦东临港新城打造出了一座全产业链的LED产业园,覆盖了从芯片设计生产到封装、应用各环节。“LED是绿色环保、节能产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发展项目。能有幸参与项目建设,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才智,是我一直所追求的事业和梦想,”他说。

  张文认为,LED产业要快速做大做强,资本运作、人才引进、国际商务谈判必不可少。凭借他在华尔街的金融从业经历和哈佛大学法学博士的教育背景,其创立的企业也成为了整合国内、外资源的优质平台。在此基础上,张文与临港集团合作成立了“鼎域恒睿投资基金”,立足上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的“四新”战略发展方向,聚焦自己擅长的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投资特福隆(上海)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电动执行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就是其中一项。电动执行器被称为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的“手足”,广泛应用于大油气田的开采、天然气的远输、核电、火电项目工程的兴建、污水处理、矿山冶炼、海洋工程等重大项目中。目前,特福隆不仅在上海设立研发和营销中心,还在临港新城兴建了新的生产基地。

  面对互联网技术浪潮的冲击,张文带领基金的投资团队也不失时机地从中敏锐捕捉新的商机。其中,面向中国越来越多的中等富裕人群推出的“3维定制服装”就是他看好的另一个市场项目。

  “这是一个具有自主技术专利的商业项目,”张文介绍说。利用仪器对人体进行3维立体扫描后,根据精确的体形数据量体裁衣,定制出更加合体的个性化服装来。同时,这些数据还将上传到云端的大数据平台。每一个客人都有自己的数据专区,今后如再定制服装可随时参考使用。“顾客事先挑好服装款式,一周后就可以穿上属于私人定制的高级服装”,他说。

  张文谈到自己所从事的都是一些实实在在的投资项目,不仅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而且还包括高端国际人才和技术的引进、研发。在他运营的LED产业园中,就有来自美国国家实验室的友人。

  至于为何选择在上海浦东创业?张文坦言,上海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在国家经济战略中的定位,尤其是浦东与国际接轨的、良好的创业服务软环境是主要原因。上海要发展“四新”产业,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中心,人才是关键。他期待着浦东能尽快建设成为一座国际人才自由港,为国际人才提供更加便利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