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上海率先探索帕金森病诊疗“线上线下结合”双向联动管理新模式
2021年02月27日 08:53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2月27日电 (记者 陈静)帕金森病(PD)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中国帕金森病患者人数众多。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帕金森病发病率、患病率会逐年增加。 

  “帕金森病线上线下结合一站式专病中心”项目25日率先在上海启动。该项目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为试点,致力从诊前、诊中、诊后三阶段满足帕金森病患者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需求,探索中国帕金森病诊疗“线上线下结合”双向联动管理的全新模式。 

  事实上,尽管帕金森病已是常见的慢病,但大众对帕金森病的认知情况却不容乐观。中国医师协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专业委员会主委陈生弟教授直言,由于帕金森病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不少基层医院医生亦并不熟悉。与日俱增的发病人数对有限的医疗资源带来了极大挑战。研究表明,帕金森病患者从发病到确诊平均需要用时超过1年,即便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城市,治疗率仍需提升。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毛颖认为:“互联网医疗趋势下,移动端的慢病管理将有效节约患者的就诊时间。以帕金森病为例,近两年,华山医院每年帕金森病患者的就诊量近3万人次,1.2万例患者,其中异地就诊患者超过一半。如果简单且重复频次高的工作(比如复诊配药)能够分流到线上完成,就能将目前医院线下的有限资源保留给更需要的患者。从而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好地服务患者。”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董强介绍,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专业组由刘道宽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创建,经过40多年的积累,由多位知名专家建立了专业的临床研究团队,并不断发展壮大,与多学科协作,组建了帕金森病多学科诊疗团队。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中国e帕联盟理事长王坚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漫长的病程中,患者需要保持和医生互动。但是,当下的线下模式无法满足患者需求。这位专家坦言,帕金森患者有许多共性问题。很多简单问题的解决并不需要患者奔波到医院,通过线上沟通即可便捷地获得答案。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从2011年起,华山医院尝试建立长期随访的帕金森病在线数据库以进行帕金森病慢病管理。2017年,帕金森病慢病管理平台延伸到APP移动端;2018年,依托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华山)和该帕金森病慢病管理APP平台,帕金森病协同研究平台“中国e帕联盟”正式成立。截止2020年12月,全中国已有129家医院加入“中国e帕联盟”。 

 

 

  据了解,当日成立的帕金森病一站式专病中心(以下简称“PD中心”)纳入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医学科、心理科在内的跨学科团队。PD中心的建立可以更好地帮助病人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评估,更人性化、更便捷。患者一旦进入PD中心,可在一个诊疗服务区域内获得专业规范的诊疗,满足了患者需求,提高就诊效率和诊疗服务质量。 

  陈生弟教授指出:“帕金森病一站式专病中心是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推出的重点项目。该项目有利于推动中国帕金森病诊治的专科化、全程化、精准化、规范化和分级化管理,不仅造福于患者,同时也能够提高临床医生在帕金森病领域的诊治水平。” 

  采访中,王坚教授表示:“PD中心的建设必须依据‘一个中心、一站服务、一个标准、全程管理’的指导原则,以点带面构建中国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全程化分级管理体系与格局,推进诊疗规范化操作流程。如此,可以为帕金森病友们展示中国帕金森诊疗研究的创新和进展,不断推广帕金森病创新性诊疗技术,让更多患者获益。” 

  当日,陈生弟教授透露,相关方面正利用AI人工智能,研发可穿戴式设备,医生可以实时准确获知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关于帕金森诊疗培训,陈生弟教授表示,将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全方位推广帕金森疾病的新知和诊疗技能。(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陈静  

5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