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中国极地考察“两站两船”医疗点授牌 单体医院托管极地考察医疗保障
2021年11月09日 10: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刘顺林为中国极地考察“两站两船”医疗点授牌。 东方医院供图

  中新网上海11月8日电 (陈静 孙钰)第38次中国南极考察已拉开帷幕。记者8日获悉,随中国南极考察队启程的5位保健医生中有4位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刘顺林8日为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中国南极长城站医疗点、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中国南极中山站医疗点、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雪龙”号船医疗点和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雪龙2”船医疗点授牌。

  由单体医院托管极地考察医疗保障工作并成立专设的医疗点此前未有报道。

  刘顺林当日对记者介绍,中国有四个极地考察主要工作点设有医务所(长城站、中山站、“雪龙号”船和“雪龙2”船)配有一定的医疗设备。为了更好的实现专业化管理,加快中国极地医学技术的进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经过调研和慎重考虑,决定将这四个极地工作点医务所交给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托管,同时设立专门的医疗点。

  “对于四个新建医疗点,东方医院已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运行计划,建立了极地特种医疗业务运行机制、极地药品供应体系,优化出一套更完善的南极—上海远程会诊系统。”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国家极地考察医疗保障与研究中心组组长刘中民对记者透露,之后东方医院将全面承担起医疗点相关的极地医疗保障任务,包括极地医生选拔与特训、医疗业务程序规范化、药品与医疗耗材配置、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的建设等。

  据悉,到目前为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共有15人次参与国家南北极医疗保障任务,在中国承担极地医疗保障任务的医院中名列前茅。该院拥有一支极地医生团队,极地医疗保障经验十分丰富,更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进行研究性系统总结,完成了中国首部《极地医学》专著。除派出极地医生外,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还承担了极地医生特训和药品供给任务,受国家委托制定极地考察医疗保障“十四五“规划,制定年度极地医疗保障计划等。

  据悉,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队首批154名队员搭乘“雪龙”船从上海出发,执行南极科学考察任务,预计2022年4月中旬返回中国。南极中山站保障医生沈雷和“雪龙”船随船保障医生王佳怡在此次首批出发行列,另一位长城站保障医生过欣来将于11月23日搭乘“雪龙2”号启程。曹东亮刚刚在中山站完成第37次南极考察任务,目前正在南极等待“雪龙号”。

  曹东亮在中山站写下临别感言:“中山站越冬的日子已接近尾声,几周后一个东方人将从另一个东方人手里接过医疗保障的接力棒,建立极地医疗点,继续奋战在拉斯曼丘陵。”

  东方医院方面告诉记者,“雪龙”船随船保障医生王佳怡是二次出征。2020年7月,王佳怡担任雪龙2号的随船医生前往北极,这次她又将共赴南极,完成地球两极的跨越。2020年首次出征恰逢新冠肺炎疫情,她根据相关资料和自身疫情防控的经验拟定出一篇长达7000字的《第11次北极考察疫情防控预案》,圆满完成了“新冠零感染”的任务。2020年,该院院长刘中民牵头,全院20余名专家参与讨论制定,东方医院率先拟定了《极地考察队员健康体检指南》,设计了对阳性指标判断与分析的程序。

  东方医院首位极地保障医生陈国庭介绍,极地医生需要掌握开“双料处方”的本领,即开出了一张药方还需要附有预防处方,包括饮食、睡眠、病休和行为干预等措施,药物加行为干预的双重作用将产生把疾病初发“遏制”在“萌芽”状态的效果。而这项“特别技能”在东方极地保障队伍中一脉相承,不断优化。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24小时没光照或没黑夜的“极夜极昼”中,极地科考队员容易出现昼夜生物节律紊乱的症状。经过6年极地医疗保障的传承和探索,东方医院的极地医学专家们研究出一套生物钟调节技术,比如通过行为,提高觉醒时段的大脑兴奋度来达到夜间催眠的目的。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国家极地考察医疗保障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余万霰透露,目前这项技术在极地已应用已久,效果不错,正进一步拓展使用。(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5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