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上海这五年)数都上海:如何以“文数”结合使城市文化“焕发新生”?
2022年06月25日 14: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邬达克纪念馆发布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纪念NFT数字藏品 高志苗 摄

  中新网上海6月25日电 题:数都上海:如何以“文数”结合使城市文化“焕发新生”?

  作者 高志苗 樊中华

  “新概念秀场”“影像时装剧场”……日前首季数字上海时装周线上启幕,以新形式、新载体、新内容呈现首季数字时装周,用数字乐章“唤醒”时尚活力。上海推进全面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与城市文化脉络“串联”,不断“焕发新生”。

  “数字藏品”让建筑“永生”

  自2018年开始,上海推动“建筑可阅读”。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曾表示,“建筑可阅读”已经从最初“扫码阅读”的1.0版,“建筑开放”的2.0版,进入目前正在推动的“数字转型”的3.0版。

  “数字转型”3.0版如何助力“阅读”建筑?日前,邬达克纪念馆发布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纪念NFT(非同质通证),七纵七横49张文化月场景记忆图构成该数字藏品,每个NFT由算法生成,独一无二。

  邬达克纪念馆馆长刘素华告诉中新网记者,“人们接触信息的手段与传播方式越来越丰富的背景下,如何深度挖掘建筑文化遗产蕴含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实践更富创意的‘打开方式与穿越时空的活化与呈现’是我们一直思考的。我们想通过建立文化月纪念NFT,让文化月的所有参与者受益,增加获得感。”

  在刘素华看来,理论上一切物质的东西都会消失,建筑文化遗产也不例外, NFT这种融合文化遗产要素又可以与每个人建立起所有权关联的数字NFT,是建筑文化遗产实现“永生”极好的路径与方法,值得深入探讨实践。

  中国一级注册建筑师、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院长助理廖方认为,数字孪生技术已广泛运用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有效推动了城市建筑遗产保护开发。在传统的物质空间之外,数字技术正在创造出新的数字空间,城市建筑遗产将在未来数字空间中“幻化永生”。

  “一方面数字孪生技术将物理世界越来完整地映射成为数字模型,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进步又支撑和推动数字空间承载越来越实质性的社会和经济系统,构建出新的类似于城市的数字生态,由此展现出web3.0时代虚实相生的未来城市想象。”廖方说。

  数字“超能力”让文物“活起来”

  在现实世界的实体博物馆之外,是否还存在一个虚拟世界的数字孪生?这种想象,在上海历史博物馆成为可能。

  上海白领苏洁是博物馆的常客,“打卡”各地博物馆是她的“休闲标配”。“上海的数字孪生博物馆让我感到很新奇,平行空间里的另一个存在,能对话,像个智能讲解员。”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介绍,数字孪生博物馆系统对接政府业务数据、物联感知数据、环境天气等多维实时动态数据。市民游客在参观时,可以在数字历博板块用语音和大屏进行互动,激活相关便民信息,如周边交通、最近展览、展馆客流、参观导览等。

  作为上海市首个数字孪生博物馆系统,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依托“一网统管”框架,对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及周边进行了超精细三维数字化复原,利用三维数字孪生引擎实现了博物馆大楼内外的1:1三维数字孪生。

  数字技术让体验“全感官”

  在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一场可观、可感、可触的5D艺术大展让观众沉浸。60只环绕立体音响奏响浮世绘为灵感的原创音乐,80套高科技投影特效设备,20个沉浸光影幻境……

  “太炫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学生陆伟看完展览感叹。“我印象最深的是‘入梦’这一幕,‘雪月花’那种很唯美的意境通过数字技术展现了出来,很沉浸,有种超现实梦幻的感觉。”

  在陆伟看来,当代艺术离不开数字技术,我们称为数字艺术。数字艺术一方面是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传统艺术在当代艺术中的突显。

  此外,日前上海民族乐团携手上海音乐厅、幻维数码,融合数字多媒体科技、舞台装置与艺术手法,通过建筑、艺术、音乐、光影、科技的交互,推出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驻场演出以及“光音的故事”大型3D Mapping墙体秀。

  优质的内容与数字化光影高科技加持,让许多展览、大秀成功“出圈”,上海“文数”结合“新名片”不断擦亮。(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5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