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首届中欧绿色金融论坛探索“双碳”实现路径 挑战机遇并存
2021年07月04日 00:25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4日电(李佳佳)“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颠覆性的能源革命,重大的科技革命和整个经济社会的转型”,在近日于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的首届中欧绿色金融论坛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影响力指导委员会委员马蔚华的发言揭示了中国企业在面对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的目标时挑战和机遇并存。他同时认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企业家最大的社会责任。

  马蔚华表示,目前,中国85%的能源是依靠化石能源,“双碳”目标则预示着未来中国的能源结构要向可再生能源转化,“这对我们来说挑战是很大的”。当然挑战的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和多重的效应,不仅会带来数百万亿级的投资,随着整个社会,包括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整个社会认识的不断提高,必将重塑并诞生很多新产业,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尽管挑战严峻,但马蔚华认为只要中国企业家弘扬企业家精神,即热爱中华的爱国情、创新创业的进取心、诚实守信的价值观、报效社会的责任感、胸怀全球的大视野,是能够应对这个挑战。

  当下,全球疫情仍在蔓延,气候问题亟待解决,贫富悬殊未见弥合,全球各国都将目光聚焦在了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ESG)议题之上。ESG理念的普及,有力推动了绿色金融的发展。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正是在此背景之下,以“金融向善——可持续金融发展展望”为主题的首届中欧绿色金融论坛正式举行。

  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中国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芮萌看来,绿色金融的内涵建立在绿色经济基础上,主要是用金融的方法和手段来促进绿色经济的实现。而实现绿色经济的核心,是将环境的外部性内化,这将使生产和消费向绿色行业和绿色产品倾斜。

  芮萌认为,“碳中和”有三条路径,第一是碳定价,第二是技术的创新,第三是社会的治理。

  提到碳价,离不开碳市场。中国碳市场的建设始于2011年,当时7个省市获批设立碳交易所,今年5月份一个全国的碳市场架构终于形成。在碳市场上,共有两种主要的交易产品,第一种是配额,第二种是碳减排的指标。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今年中国碳交易市场的交易量预期达到2.5亿吨,为2020年各个试点交易所交易总量的3倍,成交金额将达到60亿元人民币,到“碳达峰”的2030年,累计交易额或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加快创新,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方式则是第二条路径。第三个路径是完善社会治理的体系,鼓励全民减排。

  芮萌说,中国“碳中和”的行动路线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20年-2030年,是“碳中和”达峰,主要的任务是降低能源消费的强度,降低碳排放的强度,控制煤炭消费,大规模的发展清洁能源,继续推动电动汽车对传统汽车的替代,倡导节能和引导消费者的行为。第二个阶段是2030年-2045年,表现为快速降低碳排放,主要减排的途径转为可再生能源为主,大面积的完成电动汽车对传统燃油汽车的替代,同时完成第一产业减排的改造,以碳捕捉利用封存等技术为辅的过程。最后是2045年-2060年,是深度脱碳,参与碳汇,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如果在2060年实现了“碳中和”,对中国会带来怎么样的经济社会效益呢?芮萌认为,首先是经济发展,到2060年能源系统累计投资将达到122万亿元,带动整体投资规模超过410万亿元,对中国GDP的贡献率超过2%。其次在于能源保障,到2060年,中国清洁能源的供应量将能够满足90%的一次性能源需求,单位GDP能耗相比2018年降低80%以上,能源自给率将提升至接近100%,全社会用电成本下降20%。同时也将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到2060年,可累计增加约1亿就业岗位,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此外,也会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带动西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缩小区域发展差异。

  而减少气候损失,减少环境污染,保障居民健康等,这是实现“碳中和”给中国带来的环境、健康的效益。

  澳新中国行长、澳新银行大中华区总裁黄晓光从产业角度出发,以“金融助力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发表演讲。在他看来,“碳中和”过程中,中国碳排放量将减少近90亿吨。未来30年,中国能源进口可能减少95%,将有百亿万计的投资集中在新的产业、新的技术。作为银行来讲,这是一个百年难遇的变革,对业务和经营都将产生巨大影响。金融行业作为媒介机构,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有大量可做出贡献的空间。

  谈及绿色金融的挑战,汇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文认为要推动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着重要解决“四化”的问题,即投资的市场化、资金的长期化、数字化以及合作的国际化。

  与会嘉宾一致认同绿色金融前景可期,但同时也任重道远,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绿色金融的法治化、制度化也都需要加速推动。嘉宾们对绿色金融的未来发展保持乐观,相信金融向善,只要久久为功,咬住青山不放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佳佳  

5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