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氢能产业发展高端论坛在沪举办 见证上海首座35/70兆帕加注能力油氢合建站落成
2021年10月19日 18:28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10月19日电 (郑莹莹)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加速重构能源供给体系,深刻改变能源发展大势。19日,中国石化在上海举办“双碳”背景下的氢能产业发展高端论坛,主题为“‘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氢能产业、科技与生活”。

  此次论坛由中国科协指导、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主办,旨在凝聚发展氢能产业共识,促进氢能领域合作,推动中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共同打造氢能产业链和经济生态圈,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

  ——政企学界纵论氢能源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董事、党组副书记赵东在论坛上表示,氢能正迎来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近年来中国石化加快氢能全产业链布局,积极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努力争当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排头兵。目前,中国石化拥有国内最大的制氢能力,年产量达390万吨,占全国氢气产量11%,“十四五”期间计划建成1000座加氢站。同时,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战略合作伙伴,中国石化将为北京和张家口冬奥会氢燃料电池车提供氢气供应、车辆加氢和加氢站运营保障,为“绿色冬奥”赋能助力。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表示,氢能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抓手,也是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方向。上海将抓住能源发展的重大机遇,把握绿色低碳的大趋势,从三个方面加快建设整体进度最强的氢能产业创新高地:聚焦创新引领,为氢能应用注入新的动能;聚焦示范应用,特别是港口区域的示范应用,例如洋山港、东海大桥等是氢能源汽车最好的应用场景;聚焦开放合作,建设氢能产业集群,进一步加强长三角联动合作,依托区域优势拉长板,共建长三角氢能走廊。

  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表示,氢能是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二次能源,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在包括氢能与储能在内的几个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围绕“双碳”目标,中国科协将通过发挥人才智力优势,服务氢能产业有序健康发展:聚集科技界的共识,推出攻关方向;体现科技界担当,提供决策建议,将积极组织跨学科、跨地域顶尖专家,协同发力、集成攻关,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支撑;搭建国际化平台,对接国际标准,将通过国内外技术交流合作,加强氢能技术的国际交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提升我国在氢能科研和产业领域的影响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基铭表示,做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各项工作,是石化产业的重大课题。在碳中和背景下,我国石化产业将向绿色、低碳、循环、高质量发展,应该坚定走“绿色化、自主化、一体化、多元化、国际化”发展道路。石化产业实现“双碳”目标,创新是第一驱动力;数字化智能化、产业电气化、电力绿色化是必然发展趋势;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是必经途径;推进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是关键;科学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方案是系统工程。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表示,电力行业脱碳和零碳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之关键。面向碳中和,能源转型的方向主要是“五化”。在能源供给侧方面,包括电力零碳化和燃料零碳化;在能源需求侧方面,主要方向是电气化、智慧化和高效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认为,我国燃料电池汽车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商用燃料电池汽车为主用户;液氢、氢气管道运输会得到发展;燃料电池工业发电将得到重视;氢储能会成为主要储能方法;近期以灰氢为主,中远期向蓝氢、绿氢方向发展;难以减排领域氢能逐渐开发利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涂善东表示,保障氢能本质安全的基础是材料。当前,我们迫切需要抗氢损伤的高强材料。其研究方向的第一个方法是用涂层覆盖,第二个方法是阻止氢在材料内部的扩散,第三个方法是在微结构调控引入抗氢的成本。

  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张久俊认为,电解水制氢优势与挑战共存。其主要优势表现在原料水及太阳能风能发电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可利用用电低谷期剩余电力制氢,以便能源存储;可得到高纯度的产物氢;反应速度可以通过槽电压进行控制。其主要挑战表现为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低、能量效率低,制氢成本高、对水的纯度要求高,电能消耗高等。

  ——上海首座35/70兆帕加注能力油氢合建站落成

  论坛期间,通过视频连线方式,与会嘉宾共同见证了上海首座35/70兆帕加注能力的油氢合建站——中国石化上海石油青卫油氢合建站落成。

  据介绍,该站日设计加氢能力为1000公斤,投用后将满足上海市青浦区、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的物流、环卫、公交等氢能车辆加注需求,助力上海氢能产业发展。

  青卫油氢合建站地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该站是中国石化在上海建成的第三座油氢合建站,站内配备2台加氢机,同时具备35兆帕和70兆帕压力等级的氢气加注能力,只需5分钟即可加满氢气,可行使600公里。

  据了解,对于氢能源汽车来说,70兆帕的高压储氢罐在同等体积下可以储存更多氢气,从而带来更长的续航里程。以一辆普通氢燃料电池汽车为例,当加注压力为35兆帕时,可以行使320公里,而当加注压力为70兆帕时,续航里程可以增至600余公里。目前,70兆帕氢能源汽车主要应用于载人乘用车。此次青卫油氢合建站的建成,是上海石油从商用加氢车市场向乘用车市场迈进的又一尝试。

  中国石化“十四五”在上海将建加氢站30余座。加快推进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大氢能源发展力度。2019年11月建成的西上海发展、安智油氢合建站是上海市首批商业化运行的油氢合建站,目前已向上海加氢200余吨。

  当前,中国石化正加快构建“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全面推进氢能全产业链建设,“十四五”期间将规划建设1000座加氢站,预计今年新发展加氢站数量将达100座。

  ——“新材料”与“新能源”携手并进 加快氢能发展

  当前,上海石化正积极推进碳纤维在储氢领域的技术研发,推动“新材料”与“新能源”携手并进,加快氢能生产、储存、运输、应用全产业链布局。

  据介绍,推动氢储运技术的提升和储运成本的下降是氢能产业走向成熟的关键,而车载储氢技术的改进将是未来氢燃料电池车发展的重点突破环节。其中,碳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储氢气瓶被寄予厚望。目前,上海石化积极推进碳纤维用于缠绕气瓶的制造工艺技术研发,已在金属、非金属内胆纤维全缠绕气瓶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

  碳纤维技术有着森严的技术壁垒,此前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拥有并掌握,上海石化是国内较早研发碳纤维并进行产业化生产的企业之一。据介绍,早在2012年,该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碳纤维成套技术,生产12K小丝束碳纤维。2018年,该公司成功试制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48K大丝束碳纤维。今年1月,国内首个48K大丝束碳纤维项目在该公司开工建设,预计2022年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据了解,大丝束碳纤维用于缠绕气瓶,其缠绕效率是小丝束的3-4倍,可有效降低成本,进一步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郑莹莹  

5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