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上海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联盟开启“行走的课堂”重温校园中的抗战记忆
2025年09月04日 09:36   来源:中新网上海  
刘湛恩校长AI形象作品首发
孔娜带领大中小学生在上理校园里开启“行走的课堂”
九校联动开启“行走的课堂”

  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4日电(许婧)由上海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联盟主办的“抗战中的大学”——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行走的课堂”活动3日在上海理工大学拉开帷幕。60余名大中小学生怀揣敬意,沿着历史的足迹,在实地讲解、情景对话与沉浸式体验中,重温上海高校在烽火岁月里坚守办学、救亡图存的峥嵘往事,让“教育报国”的红色基因在行走中代代相传。

  在上海理工大学刘湛恩烈士故居前,大中小学生共同翻开一段关于“以校为营、以笔为枪”的校史篇章。

  随着屏幕上光影流转,一位身着长衫、神情坚毅的AI数字人缓缓“走出”,“同学们好,我是刘湛恩。”这是本次活动特别推出的沪江大学(现上海理工大学)刘湛恩校长AI形象作品。当“刘湛恩校长”完成自我介绍时,现场的学生们纷纷凝神注视,仿佛他真的就在面前。

  围绕学生“面对死亡威胁,您为什么还能坚定地抗日?”的提问,AI“刘湛恩校长”目光坚定:“在国家危亡之际,每个人都有守土抗战的责任。作为教育者,我要让学生明白,读书是为了救国图强——这是中国人的骨气,也是我们办学的初心。”对于如何传承抗战精神,AI“刘湛恩校长”说:“把爱国心放进日常里,把强国志融入学业中,认真读书、爱护集体、守护正义,就是在践行抗战精神。”

  作为刘湛恩AI形象创作团队负责人,上理工编辑出版研究生党支部汤茗迪同学谈到:“为了还原刘湛恩校长的神态与气质,我们查阅了300多份史料,反复比对照片、演讲录音,请教了校史专家。这位崇高的教育先驱与民族英雄,不再只是书写于史册中的名字,而是以可感知、可对话的形式,跨越时空,生动地走到我们身边。我们团队也希望通过这种科技手段,让年轻一代能更直观地感受先辈的精神力量。”

  “1938年,刘湛恩校长因坚决拒绝日伪势力的拉拢,被特务暗杀。他牺牲前留下遗言:‘中国不会亡,抗战一定会胜利!’”上理工档案馆肖琳琳老师以“赤诚爱国心,浩然天地间”为主题,为现场的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开学第一课”。

  随后,在上理工档案馆馆长孔娜的带领下,师生们在校园内开启了“行走的课堂”。“思晏堂是学校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幢大建筑,80年前刘湛恩校长就是在这里,多次发表抗日救亡演讲,号召在民族存亡关头,全国上下精诚团结、一致抗日。”孔娜在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前停下脚步,结合史料档案讲述抗战的大学背后的故事。

  开鲁新村第二小学学生夏梓睿感言道:“今天我来到上海理工大学,认识了刘湛恩校长也更深入了解了上海理工大学的历史,为了抗击侵略者,守护民族尊严,许多像刘湛恩校长一样的校友参与战斗,甚至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勇气和牺牲让我内心充满敬意。回学校后我要把今天听到看到的分享给其他同学,还要和他们一起约定,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知识和本领,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近日,上海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联盟以“上海高校抗战记忆”为主线,遴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高校的红色文化点位,打造“主题展览+实地讲解+情景再现”的“思政大课”路线。

  9月3日下午,师生们就沿着这条“思政大课”路线,开启了九校联动的“行走的课堂”,共同追溯上海高校在抗战岁月中的峥嵘历程。行走的每一站都生动展现了中国高校和师生在抗战期间,以不同方式践行“教育救国”的理想与担当。这段跨校追溯的旅程,不仅串联起沪上高校厚重的抗战记忆,也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在民族存亡之际,知识、文化和教育所承载的非凡力量与精神价值。

  此次“行走的课堂”活动,以实地体验为纽带,串联起上海多所高校的红色资源,让大中小学生在触摸历史、对话先辈中深化了对伟大抗战精神的理解。上海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联盟负责人、上理工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凡表示,未来将继续挖掘高校红色资源,推出更多沉浸式育人活动,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激励更多大中小学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