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徐虎畅谈多领域创新突破:不断努力和创新才能取得成就
2025年09月10日 16:57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10日电(记者 缪璐)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学者,他以卓越的科研能力和不懈的创新精神,在材料科学领域留下了深刻的足迹。他就是化工与能源技术学部实验中心副主任徐虎,一位集教学与科研于一身的专家。

  记者: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

  徐虎:目前,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涵盖了多个前沿领域:一是新型无机纳米材料在环境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通过开发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纳米传感器,实现对环境中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等的快速准确检测;二是光催化去污技术,利用光催化材料的独特性质,在光照条件下分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实现水体的净化与再利用;三是高性能LED器件的研发,通过优化材料结构与制备工艺,提升LED器件的发光效率与稳定性,推动照明技术的革新。

  在科研成果方面,我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Applied Surface Science》、《Colloids and Surfaces A: 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Analytica Chimica Acta》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二十余篇,这些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同时,我先后主持了包括中央高校基础科研业务项目、企业委托横向合作项目在内的多项科研课题,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与执行经验。

  在教学方面,我主讲《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及《配位化学实验》等多门核心课程,致力于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我相信,通过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对材料科学的兴趣与热情,为他们未来的科研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记者:您在材料科学领域取得了众多原创性成果,其中“基于光催化材料性能评价的高通量数据处理系统”尤为引人注目。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这一系统的创新点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徐虎:这个系统是我历时多年研发的成果,它的核心创新点在于将高通量实验技术与先进的计算机算法相结合,实现了对光催化材料性能的快速、精准评价。传统的材料性能评价往往耗时费力,且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而该系统则通过自动化采集实验数据,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深度分析,大大提高了评价效率和准确性。在实际应用中,这一系统为光催化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它不仅能够帮助科研人员快速筛选出性能优异的材料,还能通过数据分析揭示材料性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的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该系统还具备可扩展性,可以应用于其他类型的材料性能评价,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记者:除了在材料科学研究方面的成就,您还参与建设了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智能纳微球可视化检测水体农残虚拟仿真实验》。这门课程有哪些特色?它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徐虎:这门课程是我们团队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一次重要尝试。它的特色在于将虚拟仿真技术与化学实验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高效、可重复的实验环境。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完成复杂的化学实验,如纳微球的制备、水体农残的检测等,从而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并提升实践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这门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虚拟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未知的挑战和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和团队协作来寻找解决方案。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展望未来,您在材料科学领域有哪些规划和展望?

  徐虎:我将继续深耕材料科学领域,致力于新型光催化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同时,我也将关注材料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例如,将光催化材料应用于大气环境治理(如NOx气体还原)、能源转换(如光催化析氢)等领域,为解决全球性的大气污染问题和能源危机贡献力量。此外,我还将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全球顶尖的科研团队共同开展研究工作,推动材料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与发展。我相信,通过不断努力和创新,我们一定能够在材料科学领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