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15日电(记者 陈静)15日,小学课程“众志成城”思政大课在线上推出。“看完‘众志成城’,我心里又难过又激动。赵一曼阿姨的故事特别让我感动,她那么爱自己的孩子,却愿意为国家牺牲,她的绝笔信就像在跟我们说话。新安旅行团的哥哥姐姐和我差不多大就去宣传抗日,真勇敢!以后我会好好锻炼、认真学习,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听党话、跟党走。”看完这节课,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实验小学的四年级学生朱星潆说出以上感慨。这也是本次“思政大课”在沪上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的生动缩影。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主渠道作用,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打造“大思政课”品牌,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人民日报社、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全国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做光荣自豪中国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思政大课。。本次思政大课分为小学课程“众志成城”、初中课程“中流砥柱”、高中(中职)课程“精神丰碑”、大学课程“大国担当”,按学段在9月15日(周一)至18日(周四)依次推出。上海思政课教师团队承担了小学课程“众志成城”的授课任务,6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思政课教师(教研员)暑假期间用一个多月的时间精心打磨课程,高质量完成了课程录制,本节课播出时长约30分钟,展现了上海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的积极成效。
“众志成城”思政大课中,授课教师周孙鑫正是来自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实验小学的思政教师,也是上海市基础教育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一等奖获得者。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后,学生们纷纷抢答他的问题。周孙鑫打破传统思政课“概念灌输”局限,将“众志成城”精神拆解为“可感知的个体故事、可理解的群体实践、可参与的现实行动”,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深化认知、认同精神、践行行动,让“团结奋进”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如何将“众志成城”这一宏大主题,转化为孩子能理解、能共情的成长对话与故事?在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的高度重视下,上海成立了阵容强大的思政大课备课组。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何宁正是备课专家组成员之一。她介绍说,为了深入浅出地诠释“众志成城”的主题,团队在备课初期反复筛选素材时,针对小学生身心特点,聚焦“有温度的人和事”。比如,关于赵一曼的故事,专门选取和凸显“妈妈给宁儿写绝笔信”的细节——当小学生们听到“哪个妈妈愿意离开自己的孩子”时,自然能共情“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每一位革命志士都是普通人。我们希望学生们从普通人的视角去认识、记住赵一曼,希望他们深刻意识到,其实作为一个普通人,在民族危亡时,她的所作所为才更是难能可贵。越是用朴素平凡人的故事,才会讲出当时的这种壮烈的历史,才是孩子们能听懂的话。”再比如,讲到新安旅行团时,授课老师专门拿出《儿童生活》报纸的实物复刻件,让孩子看到“用树枝在地上写字教抗日知识”的同龄人事迹,让他们明白“爱国并不是长大以后的事,而是现在就可以开始”。
“备课核心始终围绕‘三个聚焦’展开,既守住历史的真实性,更突出思政课‘培根铸魂’的价值引领。”在何宁看来,上海作为本次小学课程的讲授和备课团队,正是依托上海长期积累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经验,打造了这堂面向全国小学生的“大思政课”。该课以“众志成城”为主题,聚焦“儿童视角”“精神主线”“学科融合”,希望用有温度的历史,创造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能真正触动童心的实景课堂。何宁说:“我们希望用最具有时代特点的素材,让和平年代的小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实现共情、明理,引导其珍惜和平、明确责任、勇担使命。”
思政课不能“空讲道理”,必须用扎实的历史事实打底。周孙鑫回忆在课程素材准备时,曾三次前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初稿完成后,又多次与备课组专家共同研讨,深入挖掘史料,精心打磨细节。为了让历史事实成为思政引领的“硬支撑”,备课团队联合党史专家、纪念馆讲解员组成备课组,确保每一个素材都“有出处、有依据”。
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五年级学生闫佑安在看完“众志成城”后深有感触地说:“今天的思政课上我看到了地道战的实景模型,感受到了当时人们的智慧。如果有机会,国庆假期我想让爸爸妈妈带我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我想去实地看一看。而且,这堂课也激励我要好好学习,今后接过建设祖国的接力棒,让祖国一直强大下去!”
周孙鑫感言道:“这次授课全过程的磨练,对我的教学提升很大,尤其是让我学会从众多素材中把握重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思政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被深深打动的除了学生,还有许多教师。“‘众志成城’思政大课让我深受触动,课程以真实历史影像、动人英雄故事和生动互动,将抗战历史娓娓道来。孩子们在情境中感受民族苦难,在故事里感悟家国情怀,在歌声中凝聚集体力量。课堂在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引导上尤为用心,学生不仅知历史,更在思考中成长、表达中坚定信念。这堂课有历史厚度、情感温度,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浦东新区张江高科实验小学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沈智琪有感而发。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高中思想与政治学科教研员庄坚俍观看了“众志成城”思政大课后表示,这堂课为小学阶段“重大历史主题思政课”的设计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范式。在庄坚俍看来,这堂思政大课兼具“历史厚度”“情感温度”“价值高度”。它锚定“政治引领”与“儿童视角”相统一的价值立场;遵循“历史逻辑”与“认知逻辑”相契合的教学规律;创设“场景体验”与“互动参与”相结合的任务情境;聚焦“国家意识”与“责任担当”相呼应的素养表达。总体来看,本课的生动演绎,既遵循了“政治性”的核心要求,又贴近了“儿童性”的认知特点;既尊重了“历史的真实性”,又激活了“教学的生命力”;既实现了“情感的共鸣”,又落地了“素养的培育”。“抗战精神”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学生心中的情感、眼中的变化、手中的行动”,真正做到了“以史育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