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北京京剧院《大宅门》再度亮相上海
2021年10月22日 18:10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10月22日电 (王笈)阔别上海舞台4年的京剧《大宅门》将于11月3日再度亮相申城。这部凝结着郭宝昌导演70年京剧情缘、集结京剧界老中青三代优秀创作者的优秀新编剧目,将在东方艺术中心与上海观众见面。气势恢弘的家族画卷,荡气回肠的名门风情,以京腔京韵的方式,再续波澜壮阔的家国离恨、儿女情长。

京剧《大宅门》。 /东艺 供图
京剧《大宅门》。 /东艺 供图

  小情爱能否撑起大宅门

  京剧版《大宅门》截取了同名电视连续剧1906年前后的时间段,白家内忧外患讲述了济南府花魁杨九红因缘结识京城百草厅少爷白景琦,一见钟情而自赎跟随,虽直面不公,终难进大宅门的人生惨遇。原作编剧、导演郭宝昌和“80后”优秀青年戏曲编导李卓群携手完成了对国民大IP《大宅门》的京剧化重塑。

  在经历初稿及郭宝昌的启发之下,李卓群决定京剧版《大宅门》以杨九红这个一辈子没能踏进大宅门、却始终与之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女人的视角讲述大宅门的故事。这段从白景琦与杨九红在济南畅春园相遇相爱,到杨九红因出身难进宅门,被迫与爱人骨肉分离的剧情也是原作中最具戏剧张力的内容之一。如此新颖的角度很快便得到了郭宝昌的首肯。“以杨九红这样一个出身与白景琦不相称的女子视点出发,也是看中了其无限接近大宅门,但没有走进大宅门,最终没有被大宅门正式接纳的特殊性,在她眼里大宅门是另一片天。” 

  全剧流转于济南畅春园、穿城街巷、提督府私牢、京城白府、前门胡同、火车站等场景,4场戏贯穿情感上的四季况味,白景琦与杨九红一见钟情的缱绻春意,监牢中赎身成亲的夏夜炽火,大宅门中语似霜剑的秋雨透骨,追逐逃跑途中的冬雪苍茫。最后的开放式结尾打开了时代的年轮,往事沉浮于百年的意境浓烈炽艳。

京剧《大宅门》。 /东艺 供图
京剧《大宅门》。 /东艺 供图

  一次对传统戏剧的传袭与叛逆

  秉承着传统与创新兼收并蓄的理念,京剧《大宅门》从舞美、音乐、唱腔、服装等方面都特立独行有别于传统戏剧模式。整场戏在尽可能多地展现京剧传统表演技法外,还巧妙借用了许多其他艺术样式的呈现方式。如剧中的音乐结合了电视剧原声旋律和京剧传统唱腔板式,而人物造型则结合了传统京剧服饰形制、清末服饰元素和当代审美潮流;剧本唱词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编创,不刻意雕琢词句,从而做到“俗中见雅,雅俗共赏”; “歌舞演故事”的戏曲美学原则也贯穿全剧。在李卓群看来,“戏曲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其艺术方式与迪士尼的动画电影有几分相似,大多故事简单,但情节和人物十分饱满,在恰当处会以歌舞作为填充”。

  “京剧只有和年轻人接轨,才会进步。” 郭宝昌一直希望用年轻人的新思路去改造京剧。高山流水遇知音,一老一青因戏结缘,李卓群与郭宝昌有着同样的观点,都认为创新和继承是不可割裂的,反而在有很好的传承之后,才能有更好的创新。“做传统文化,得比传统文化更传统;做创新,要比时尚人群更时尚”。

  诚如李卓群所言,“我认为年轻的新时代创作者应该以青年人的视角和姿态,将老幼皆宜的戏曲演绎给各个年龄的观众,绝不能脸谱化和单一化。”演出过后,在收获诸多赞誉的同时,制片人也曾粗略统计,观众中年轻人所占的比重高达75%,正如年逾八十的郭老希望的一样,这是一出“演给年轻人看的戏”。京剧《大宅门》在创新表演方式的同时,既回应年轻观众的需求,也为京剧艺术传承增添新动力。(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笈  

5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