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上海设计100+”院长导读:“服务城市”“洞见未来”“赋能产业”版块各具哪些亮点?
2022年07月30日 16:32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30日电 (郑莹莹)据上海市经信委发布的消息,2021-2022“上海设计100+”公众投票已于7月25日启动,为让大家更多了解和喜爱设计,推出院长导读系列。

(参与投票二维码)

  ——“服务城市”版块导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

  无论在城区还是乡村,城市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建成空间环境。“服务城市”版块将从市政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城市服务和城市家具、街区园区规划、室内设计、城市更新和乡村更新等六个议题介绍上海在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中的空间力量。

  D1-D8市政景观设计

  市政景观是由公园、水体、道路等要素组成的城市综合性景观体系。公园设计既为城市发展提供绿道,也是大型节事活动的发生场所;水岸设计则要兼顾生态和游览的双重需要;景观和建筑相互配合,可以在昼夜生活中提供绚丽而安全的城市环境。

  D9-D25建筑设计

  优秀的建筑作品给人以艺术享受,并培育城市文化。当下都市的人文、商业、医疗、教育、酒店、住宅等各种建筑类型都在探索空间演进的新可能。其中既有上海图书馆东馆这类守护知识传统、探索公共文化形态潜力的图书馆空间,也有天文馆这类面向未来,以自由潇洒的形态尝试宇宙科学向空间转译的科技类建筑。

  D26-D34城市服务和城市家具

  城市服务和城市家具面对当代城市快速扩张的现实,为日常和城市搭建更紧密联系的桥梁。公共艺术装置为城市品质施加触媒;城市座椅则以多重功能寻求场景创新;服务站和取水站则在刻画自身的视觉“性格”特征;游客中心和驿站则重视地方性和建造传统。                  

  D35-D43街区园区规划

  高品质的街区与园区规划不仅可以提供精彩的建筑单体,还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例如医疗康养需要多种科学场景的配置;文化创意空间则以细节化的把控加深身体体验。更大尺度的城市片区规划则重视解决复合议题,如基础设施、遗产保护及城市风貌等。

  D44-D52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面对既有的建筑边界,力图自内向外打开业态组织、材料建造和空间美学的新潜力。它既涉及老房子的空间改造,也涉及养老空间的类型学更新;既涉及工业化、一体化的地铁站点设计,也涉及宗教空间的当代诠释。

  D53-D63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

  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是内向的设计前线,它不仅面对未来,也身负传统。城市历史街区与工人新村涉及传统生活的当代延续;电影院和菜市场则是当代快速演进的传统空间类型;乡村振兴则在文旅经济的现实语境中探索地方传统与新兴乡村模式结合的新路径。

  整体上,上海正在浮现一种新的设计文化趋势:以多元设计策略,在当代全球城市前沿中,形成“设计之都”的空间创新力量。

  ——“洞见未来”版块导读: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胡飞

  设计是一种策略性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创新的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旨在驱动创新、促发商业成功及引领更好质量的生活。

  今天,无人驾驶、概念飞行、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让过去“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些浪漫的想象,正通过前瞻设计正在成为自主创新的现实。设计通过重新界定问题和机会,为展望未来提供了一种更为乐观的方式。

  E1-E10未来交通与高端装备设计

  共享出行、全自动驾驶车队、概念飞行器,智能网联和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将推动公共交通不断优化升级,“出行即服务”的全新体验触手可及;全自动驾驶搭载智能医疗设备,后疫情时代的移动医院将成为可能;形式多样、功能精准的智能机器人也将遍布在未来城市的丰富场景中。看设计,见未来!

  E11-E19人工智能与集成电路设计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市场应用背后的核心是集成电路芯片。实现海量数据存储又具备深度智算能力的中国“芯”正不断涌现,以产业应用为目标,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服务“东数西算”和新基建工程的高端服务器,以高负载、高性能、高效率,实现万物互联。小芯片、创未来!

  E20-E33数字设计

  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全息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活工作场景将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也将加速数字化服务发展和服务数字化进程。元宇宙时代的数字设计将促进虚拟与现实世界的融合发展,“跨端”网络效应、本地网络效应和信息网络效应都将更为显著甚至形成共振,进而形成跨时空视觉化感知、碎片化虚拟性体验、交互性分享式生产、多元快餐化风格。融数字,品未来!

  E34-E45会展设计与装备

  未来会展将打破传统的“镜框式”展览模式,不只是光、影、声、色,也不只是形式多变、姿态灵活、动感十足、效果炫酷,更是多屏与跨屏装置融合、线上与线下的共构、现实与虚拟的竞争、主动即时的交互与嵌入、五感融合的场景和沉浸,以更多元、非主流的形式展现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流价值。建上海,筑未来!

  E46-E55设计事件、设计教育

  通过数字影像交互、黄浦江光影秀等,让广大市民游客认识城市、了解城市、亲近城市,沉浸式地展现上海这座“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通过一系列设计教育和设计事件,促进实现产教融合、设计扶贫、乡村振兴。这既是对历史的回顾,又是对现实的表达,更是对未来的思考……教设计,育未来!

  ——“赋能产业”版块导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高瞩

  我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设计大国”发展,“中国制造”将进一步走向“中国设计”“中国智造”,在产业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综合效益,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跨学科、超学科思维引领的时代背景下,设计研究呈现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产业化、集群化的显著特征,工业设计与制造业已经实现新的深度融合,驱动产业创新可持续发展。“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们正通过一个个优秀设计驱动创新力,发挥创造力,提升产业价值。

  A1-A14交通工具设计

  出行是人类最普遍的需求之一,人、物、信息的充分有效流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新交通工具设计正在革命性的改变人类的出行方式和体验。智能化、个性化、审美、舒适性正成为新交通工具设计最典型的特征。智能和新能源汽车以理性设计表达高阶审美,用匠心雕琢每一个细节,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智能驾驶和出行体验。先进的轨道交通和高端的海工装备,集工业设计、现代智能科技和商业价值于一体,庞大的设计体量处处透露出细节的精致把控。设计正成为城市交通中亮丽的风景线和海空交通的生命线。

  A15-A31智能装备设计

  人工智能是人类智慧的集大成体现,是最为集中的体现了多学科协同、发挥设计创造力的领域,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到各个领域。智能装备在现代工业生产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人工厂、无人配送、无人服务等已经频繁出现在现实中。人与智能机器相处,已经成为现实。人性化的服务机器人,科技感十足,人情味满满,人机交互,情趣盎然,成为了您贴身的智能管家。高度集成的工业机器人和高端装备带你体验精工的美学设计,深度学习、高阶算法、精准智能、柔性多用,体现出现代融合设计的特征,高精度、高频响的力控能力,以设计来助力机器出色完成各项任务。

  A32-A44产线、环保与智能终端设计

  不同于面向生活的产品设计,工业机器装备往往给人以“块头大”“体量重”“结构杂”“冷冰冰”的感觉,然而,工业设计让他们变得更加灵活、更有温度、更具灵魂。设计将复杂的技术变成了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通过对技术、美学、人机、成本、市场、品牌等多个维度的演绎,创造出感性与理性碰撞后的产物。设计培育产业新兴活力,设计创造产业发展价值。

  A45-A51管理信息平台设计

  传统的造物设计,专注于有形的产品,而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软件等技术为依托的数字化设计,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助力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打造数字化国际化都市已成为当代人的使命。工业软件作为“卡脖子”工程,我们一直受制于人,其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突破依赖于长期的攻关和积累。云计算作为新基建的算力基础,是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技术支撑。设计想您所想,先您一步做好服务。

  A52-A60服务设计与品牌设计

  “物有形境无界”,人们对美的探索和追求是无止境的。设计是思考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设计,在流程优化、客户感知、互动体验、价值提升方面进行优势挖掘。新品牌的打造、老品牌的焕新、IP形象的策划,都源于设计师对“人”与“物”关系的探究。生活的美对你来说,是畅快的“吃喝玩乐”,是深刻的生活体验,还是斑驳的历史感知?设计将带给你全新的视觉盛宴。

  工业与设计的碰撞,算法与机器的融合,精度与控制的交互,设计赋能产业焕发生机与活力,不断创造新的蓝海。(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郑莹莹  

5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