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上海绒绣艺术大展在上海市群艺馆开幕
2022年09月27日 21:23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27日电 (王笈)从西方油画到东方墨韵,从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到层林尽染的中国山水,一幅幅绒绣作品色彩丰富、形象饱满、技艺精湛……9月27日,上海绒绣艺术大展在上海市群艺馆拉开帷幕。

上海绒绣艺术大展。 /上海市群艺馆 供图
上海绒绣艺术大展。 /上海市群艺馆 供图

  上海绒绣是在西方毛线绣花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传统刺绣技法发展而成的艺术门类,是以针为笔、以线作画、以全棉网眼布为画板的“东方油画”。它最初流行于欧洲,后传入上海,在海派文化的熏染中开始了长达百年的辉煌历史。

  1943年,上海绒绣艺术家刘佩珍开创了中国绒绣创作人像绒绣作品的先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绒绣的发展到达了顶峰,以高婉玉为代表的一批上海绒绣艺术家对绒绣进行了创新改革,创新后的针法能够绣制体量更大、题材更为丰富的绒绣作品,不仅能够绣制传统油画,还可以表现中国水墨画作品,丰富了绒绣的艺术表现力。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绒绣在形、神、色、光、工等诸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工艺水平,形成了独特的海派艺术风格。上海绒绣因其高超的工艺水平,融贯中西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上海城市气质的独特表达,于2011年被正式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上海绒绣艺术大展。 /上海市群艺馆 供图
上海绒绣艺术大展。 /上海市群艺馆 供图

  此次上海绒绣艺术大展,一楼展厅通过“源于欧洲的图案艺术”“融汇中西的东方油画”“绒绣艺术的先行者”溯源绒绣发展史。其中,有形象逼真、感染力强的“人物”版块;色彩丰富、层次复杂又分明的“建筑风景”;色调鲜明,颇显复色艺术效果的“动植物”;用冷暖对比、虚实相交的艺术手法,再现重大历史事件、新闻事件及生活、劳动场景的“叙事题材”。二楼展厅介绍了当今上海市两位国家级传承人和七位上海市级传承人的故事、艺术特点与作品,同时展示生活化的绒绣家居实用品及衍生品。除了图片和装置外,观众可以欣赏到53件绒绣精品,100余件绒绣文创产品。

  上海绒绣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唐明敏领衔为人民大会堂制作了多幅巨幅绒绣画。本次展览中她最为人称道的一幅作品是人物黑白肖像《梅兰芳》,曾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梅兰芳儒雅谦和、中有气节,肖像眼角的细纹、眼里的神态、脸上的光和阴影、梳理得一丝不苟的黑发中夹杂着几丝白发,需要不断地琢磨、调整颜色才能达到最佳状态,整幅画刺绣8万6千多针,细致刻画人物形神,最终呈现形神相合的生命整体状态。

上海绒绣艺术大展。 /上海市群艺馆 供图
上海绒绣艺术大展。 /上海市群艺馆 供图

  唐明敏和市级传承人王丽萍共同制作的《上海外滩夜景》则按彩色照片分色,手工染色近千余种色线,不断运用劈线分股、排列组合、拼色捻线成无数复色线、全针和半针混合绣制等绒绣特殊艺术语言,用寒暖线色交接表现上海外滩紫红炙热的夜空。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万国建筑楼宇形体间的层次远近,闪烁不息、虚实变幻的灯光和倒映着楼宇、波光闪动的江水,都生动地展现了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光辉灿烂,生气勃勃的景象。

  另一位上海绒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恒源祥绒绣工作室首席绒绣工艺师李蔷从事绒绣创作40余年,师承高婉玉、唐根娣等,亲历了海派绒绣从发展、鼎盛到衰落的诸多阶段,深知这项技艺走到今日的不易。她的人物肖像尤为人称道,作品大多为国际国内博物馆收藏。在本次送展的展品中有她用绒绣复制的名画。

上海绒绣艺术大展。 /上海市群艺馆 供图
上海绒绣艺术大展。 /上海市群艺馆 供图

  无数的佳作见证了上海绒绣群星闪耀的的辉煌时代。如今一幅绒绣制作需要花费的时间要长些了,因为这些做了多年的手工艺师们渐渐老了,精力已不如前。“没有什么年轻人愿意来学,即便来学也容易半途而废。”唐明敏至今尚未找到传人,“上手就要三年,不仅要恪守清贫,还要耐得住寂寞。”“如果有人愿意来学,我愿意无偿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她(他)。”李蔷带着两个徒弟,这是恒源祥为她招的毕业自上海工艺美术学院的两位年轻人,“我暂时还不能离开,两位学生还没有完全接班,能帮他们做一点就做一点,不能让绒绣这门技艺断掉。”

  传承人们都积极支持此次展览,认为展览展示了绒绣技艺和历史,留存绒绣记忆,“如果记忆都没了,绒绣将彻底失传”。据悉,上海绒绣艺术大展将持续展至12月4日。(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笈  

5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