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倪文尖语文课》书籍分享会顺利举行
2022年11月14日 10:54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14日电(李秋莹 刘翠萍)日前,上海浦东图书馆陆家嘴分馆举行了《倪文尖语文课》书籍分享会。与会的嘉宾就“将文本细读到底?”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详细的探讨。

  参与此次分享会的嘉宾有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倪文尖、上海师范大学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詹丹以及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郑朝晖。

  倪文尖在分享会中表示,文本细读是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中学语文里面应该培养的能力中重要的一方面。阅读、体验能力、慧根等对阅读来讲是很重要的,但是仍然需要注意两个关键词,一是文本关键点,二是文本肌理。这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得到。对于“将文本细读进行到底”的理解,倪文尖老师有三个看法,第一,这个问号要打在“到底”两个字;第二,文本细读不像这个词所表面呈现的那样,尤其是这个“细”字,文本细读不能是表面的来理解;第三,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从大学中文系的角度和中学语文的角度,文本细读的定位和功能是有差异的。

  郑朝晖在对主题进行阐释时表示,一个民族的整体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又与文本的阅读的三个圈层紧密相关:一是不可替代的人的阅历和经验;二是一定的理论准备包括语言学、文学理论、文学史等;三是语言的敏感性。因此文本细读究竟是一种目的、手段还是结果就是值得探讨的。

  詹丹在对细读进行阐释时,强调了要以一种张力的形式解读文本,应该对张力保持开放的态度,即允许有多种张力方式,不应该将文本细读变成死读。一篇具体的作品,需要多重角度解读,张力越丰富,层次越多,越接近于作品的真相。詹丹老师借用新批评的两个概念说,新批评派的两个概念,一个是结构,一个是肌理。结构一般是整体上来把握,肌理是进入到细部的。按照新批评的理论,文学作品是有肌理的,非文学作品是只有结构没有肌理。文学作品的肌理往往可以突破结构的制约,也就是一种张力。

  此次分享会的观众多为语文教师和学生家长,对于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在场观众积极提问。三位嘉宾从阅读能力、文本张力、文本关键点、解读文本等多个角度阐释对于文本细读的理解,并由此探讨如何引导中学生语文阅读。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