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上海交大“云端”召开青年科学家论坛 文理交叉“探秘”数字智能世界
2022年11月21日 19:18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21日电(许婧)11月18日至20日,“数字·智能的世界——首届哲学社会科学青年科学家论坛”在“云端”召开,与会专家立足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抓住数字、智能的革命,从法学、政治学、传播学、翻译学、管理学视角,为解决实际问题建言献策,充分发挥跨学科研究的导向标作用。

  本届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中心共同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承办。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宁、季卫东,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文学部主任张跣、《外国文学评论》主编梁展等17位知名学者作了主旨报告,40位青年才俊在分论坛作了交流发言,近700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的学者参加本次论坛。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顾锋在致辞中表示,数字智能时代需要有更多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来探索未至之境和未知之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今天,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需要拿出更多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成果。本次论坛突出强调青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希望他们利用此次论坛搭建的学术平台有所收获。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处处长吴文锋在致辞中介绍了文科处推动文理交叉研究的机制和经验,分享了近年来交大文科建设取得的成绩及未来规划,感谢学界同仁对交大的帮助与支持,同时鼓励青年学者在新一轮科技浪潮中展现智慧和能力,为自主构建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贡献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院长季卫东以“元宇宙经济与法律”为题作主旨发言,详细分析了元宇宙经济的基本特征和机制,不同模式的元宇宙正分别呈现出法律秩序范式转换的前景,并为法与社会的实验和创新提供了重大契机和平台。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上海经济研究》主编沈开艳从“元宇宙”的现象与概念出发,认为“元宇宙”作为未来互联网的发展方向,甚至是人类存在方式的体现,有着巨大的产业空间,但同时也要在过程中警惕风险、小心求证、政策到位。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外法学》主编王锡锌围绕“数字政府建设的法治命题”主题,认为伴随着“数治”——“数字权力”与“行政权力”深度融合的政府治理模式的出现与应用,行政法治的原则、制度和机制也面临着重大挑战,行政法治需要从基本范畴、价值、制度、技术等层面做出响应,以促进数治与法治的融合共生。

  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宋华琳指出,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兴起开启了数字时代的行政法,智能社会构成了行政程序制度创新的来源,有助于以符合效能原则的方式来实现行政任务,但不能取代行政机关的裁量判断。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新闻与传播研究》执行主编朱鸿军指出,县级融媒体中心是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主体板块,进入建强用好2.0时代,并探讨了其核心使命与具体实施。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吴赟解读了“讲好中国故事”对于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指出运用好数字时代的智能手段,是提升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塑造力、感召力和感染力的重要命题。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罗俊提出,管理科学应顺应数智化浪潮,从实际管理问题出发,指导企业依托数字智能实现最优决策,完成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破圈”,成为数智管理的开拓者与创造者。

  面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人文危机、学科发展、信息茧房、社会治理等一系列问题,本届论坛通过反思和批判,捍卫数智时代人文的价值,探索人与机器的共存之道。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彭青龙在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在关注数字智能世界的同时,同样应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学报基于这一时代现状与当今需求,在走科技人文融合特色之路的同时,既重视对文化强国战略、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重大战略理论问题的探讨,也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世界文化多样性与交流互鉴中的文史哲问题等基本问题的讨论。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宁深入探讨了数字人文之于世界文学研究的作用和意义,认为“数字人文”能够以科学的方法使人文学科摆脱危机,并建立了一种新型的科学与人文共存和共赢的关系,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和对话的桥梁。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文学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跣通过对算法世界中量化自我、受众劳动与创造性破坏这三个重要概念的具体阐释,指出新媒体为社会和人性自身的问题创造了更多被发现、被关注、被放大的可能性。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当代外语研究》主编杨枫也表示,数字智能固然是无可置疑的人类进步,但是缺乏伦理规约的技术也会导致人类灾难,甚至技术与金融、媒体合谋成为新权力专制,因此,数字智能的发展必须充分接受人文伦理的约束。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外国文学评论》主编梁展对文学、人学、历史学等学科之间的争论和交融进行了细致的梳理,生动地展现了学科研究发展的脉络与前沿。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上海翻译》主编傅敬民指出,当下翻译研究在跨学科浪潮的冲击之下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之时面临着身份确认危机,翻译研究在拓展学科边界的同时,需要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彰显翻译自身的学科价值和理论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喻国明以代表“深度媒介化”的元宇宙为例,分析了数字媒介引发的社会形态的巨大变迁,强调要立足“以人为本”、以社会关系的连接、互动与影响为体的站位。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朱春阳面对互联网出现的信息茧房、群体极化、数字鸿沟等诸多问题,提出需要重新思考主流媒体的定位创新。智能算法的千人千报机制会消解公共讨论所需要的事实共识达成机制,媒介融合的目标就是希望通过沟通推动更高程度社会共识的达成。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高奇琦论述了智能革命的继续推进需要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前提,数字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性技术,并不能替代人民民主的本质性内涵。

  刘建军教授、尚必武教授分别就各位专家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和点评,认为各位专家从文学、新闻传播、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翻译等不同领域表达了对数字·智能时代的思考与人文关怀,同时也肯定了此次论坛实现跨学科沟通的重要意义。

  本次论坛共设五个平行分论坛,聚焦“数字·智能与经济管理”“数字·智能与法律”“数字·智能与传媒”“数字·智能与人文”主题,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科院大学、爱丁堡大学的老师、同学们在分论坛上从经济、管理、法律、传媒、人文等不同领域对数字、智能时代的各类问题进行思索和探讨,既有高瞻远瞩的宏观视角也有细致入微的具体实践,既有形而上学的理论哲思也有严谨科学的量化实证,研究选题新颖有趣,材料丰富详实,彰显出青年学者的敏锐与担当,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论坛闭幕式公布了评选出的10篇会议优秀论文名单和6篇2019年学报高影响力论文。本次论坛还设有主编与学者对话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副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徐剑主持,多位知名刊物主编出席论坛并发言。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许婧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