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医生的医生”演唱“病理之歌”:红蓝世界辨病情良恶
2021年03月15日 18:12   来源:中新网上海  
摄影 王广兆

  中新网上海新闻3月15日电(王广兆 陈静)近日, 一首《这才是病理》MV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歌曲中关于病理和病理医师背后故事的演绎,让诸多病理医生深感共鸣,一些观众留言“原来这就是病理”……

  歌曲的演唱者郑雨薇,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一名病理科医生。音乐是郑雨薇的业余挚爱,在学生时期,她便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作曲编曲和钢琴演奏。在进入肿瘤医院病理科学习工作之后,医院及科室整体包容的环境也给了她很大的支持和空间,音乐也一直是她的“好伙伴”。在医院的庆典活动中、在医疗行业的文艺表演中,经常能听到郑雨薇的歌声,她的“小小爱好”总是让她在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

  在病理医生岗位上工作多年,郑雨薇萌生了是否可以把自己的爱好跟工作内容相结合的想法,尝试用音乐讲述“病理故事”。郑雨薇说:“由于专业性强、与病人接触很少等原因,病理虽对于疾病诊治来说极为重要,但并不为大众所熟知,网上关于病理的科普也非常稀缺且良莠不齐,不少病人甚至被一些错误资讯误导。”

  不久前的首届病理科普创作比赛,激发了郑雨薇的创作灵感。她希望能够趁这个机会,创作一首病理人自己的歌曲,让更多的人了解病理这个“幕后的英雄”。很快,郑雨薇这一想法得到了科主任王坚教授和科室其他几位负责人的大力支持。

“显微镜下乾坤大”:镜下书写“生死报告”

  《这才是病理》的歌词是由热爱古诗词曾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规培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张磊医生共同参与了创作,科普了病理的工作内容。郑雨薇介绍说,病理,在大众看来是非常陌生的字眼,如果不是某些疾病诊断必须一纸“病理报告”,很多人对其更是“闻所未闻”,她笑称:“经常碰到以为我们是“病历”科,专门复印病历的科室的病人和家属”。

  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病理报告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特别是对于肿瘤性疾病而言,病理报告更像是一张“判决书”——给出疾病良恶的最终判断。“活检组织外观”、“细胞形态”、“病理性改变”、“良恶性”……这些是病理报告上常见的医学术语。因而,病理医生也被称作是“医生的医生”。

  经由外科手术或者活检穿刺等手段获取的人体组织样本,经过一系列复杂处理后,制作成一张小小的“玻璃切片”,由病理医生通过显微镜观察,根据看到的细胞形态结构等特征,配合分子及免疫组化等检查手段,最终出具“病理诊断报告书”,为临床医生的后续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2016年进入肿瘤医院病理科,郑雨薇医生所在的岗位是细胞病理医生,日常工作内容是细胞病理诊断,工作量约为9000例/年。

  “在复旦版医院排行榜中,肿瘤医院病理科专科已经连续十年声誉居全国首位。目前每年的工作量超过10万例,疑难病例会诊病例更是达到3万例以上,会诊病例数居全国首位,是全国最大的病理会诊中心,并获得2018年度上海市政府质量金奖。”病理科主任王坚教授表示,即便是肿瘤患者,他们对于做病理检查的意义和工作流程也知之甚少,郑医生通过这种大家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有助于公众更多地认识病理医生群体。

 “红蓝世界日月长”:严苛流程“保质量”

  “病理医生与病人的距离是一纸病理报告,但这一纸报告的质量,是以诸多病理医生及技术员们大量繁琐的工作为基础的,”郑雨薇说,“病理科设有处理标本的‘巨检室’,制作切片的‘制片室’,备有多头显微镜的‘读片室’,进行细胞病理操作及诊断的“细胞室”,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的“免疫组化室”及进行基因检测的‘分子病理实验室’,……环环相扣的链条和严苛的流程,才保证了一份病理报告的精准与可靠。”

  “小切片,大世界”。显微镜下,经过染色处理的组织细胞,由于不同的染色剂染色而通常呈现出红色或者是紫蓝色,不同的组织及细胞形态往往提示不同的疾病。显微镜背后的一双双眼睛和双手,如“法官”和“侦探”辨别良恶,共同凝练出让临床医生和病人都放心的结果。

  据不完全统计,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一位副高职称的病理医生一年阅片近8万张。“科室中一位教授接手过这么一位非常棘手的病例会诊,一位乳腺癌患者送来了足足139张会诊切片,花了近两个小时,她在这么多张切片中找出了仅2毫米的浸润癌病灶,而找到这样的病灶对病人的后续诊疗来说非常重要。”王坚教授表示,病理医生的“火眼金睛”都是从一张张片子的琢磨中积累下丰富的临床诊断经验。

  而正因为长期处于“幕后”,病人很难与病理医生面对面交流,一纸病理报告也就成为病理医生与病人“交流”的重要媒介。“一份病理报告,不仅仅是医学判断,也承载生命的重量,”郑雨薇表示,“相比于医院其他科室,病理科比较‘冷门’;长期‘螺蛳壳中做道场’,非常考验医生的耐力和毅力。但是在很多时候,一些病人因为我们的出具的病理报告排除恶性,他们‘重获生机’的欣喜,让我充满在临床病理之路上走下去的动力。”

“寻找科学性与传播性的平衡点”:做好科普不容易

  业余时间完成这首《这才是病理》,郑雨薇耗时不过3周。在这期间,除了作曲、编曲、录音、演唱、和声“一肩挑”以外,郑雨薇还客串了分镜导演:“在家憋了好几天捋出来了分镜脚本,然后带着一队拍摄人员一早上完成视频素材拍摄,科室领导及同事都非常支持这次的拍摄工作,录音师也是复旦的师弟非常给力的无偿帮我把鼓点写好了,总之是这一把下来学了不少东西,只能说感谢所有人的支持和厚爱。”

  谈及病理科普,郑雨薇坦言:“增强大众对病理学科的了解对于医患双方来说属于共赢,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科普的根本目的,其实是在知识的科学性和传播性之间寻找平衡点,这就要求科普者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注重传播效率,以受众能够接受且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科学知识讲解,所以在写作歌曲的时候,我借鉴了一部分广告配乐的方法,加强了部分乐句的反复,但目前来说还只是探索,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积累更多感悟,带来更多反映病理工作和病理人生活的作品。”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陈静  

5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