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上海这五年)上海筑构城市数字基座 “两张网”激活超大都市治理内驱力
2022年06月22日 16: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居民在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咨询办理事务 樊中华 摄

  中新网上海6月22日电 题:上海筑构城市数字基座 “两张网”激活超大都市治理内驱力

  作者 樊中华

  从前人头攒动、需要排队苦候的沪上各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大厅,近年来却喧嚣不再,“进门办事,前后不超过15分钟,而且大多数事情用‘随申办’就解决了”。

  长期以来“排队时间比看病时间长”的沪上各大医院,如今与社区健康自测、日常问诊数据进行同步,并且“可以在社区活动中心预约挂号,再去三甲医院看病取药只要半小时”。

  五年来,上海以探索超大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为指向,从打造完善“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的“一网通办”,到“一网统管”搭建起“统一数据底图”的中国首个超大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诸如社区养老、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垃圾分类、社区停车等越来越多关乎民生的“老大难”和“末梢问题”正在随着数字化转型被一一破解,逐步激活了超大城市“绣花式”治理的内驱力。

虹口区生活垃圾分类科普馆内景 樊中华 摄

  “数实结合”精绣超大城市

  社区是城市有机体得以正常运转的“细胞”,“社区搞好了,上海就能搞好,国家也能搞好。”

  2017年6月,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正式启用,集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长者食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日托中心等多种社区服务功能于一体,成为周边居民最喜欢的“日常打卡点”。

  上海市虹口区养老服务发展中心主任王青介绍,五年来,虹口区市民驿站从最初8个扩展到30个,每个街道至少有3-4个,搭建起了从街道“枢纽”驿站延伸至“家门口站点”乃至家庭的完整体系,驿站功能也在不断丰富完善。

  事实上,如市民驿站这类身边的“市民综合体”已成为近年来上海很多街道社区的“标配”。在长宁区北新泾街道,新泾五村“吾爱家”、六村“乐爱家”等市民中心涵盖事务办理、小区自治、老人就餐、医疗保健、文化休闲、亲子活动等功能,昔日荒废的车库上盖,成为全新的社区风景线。

  “实体”的驿站不仅丰富了居民感受,同时也与“两张网”的日臻完善协同,为社区有序运转增添“精准齿轮”。嘉兴路街道以随申办市民云APP虹口旗舰店为基础,结合市民驿站逐步上线活动预约、食堂订餐、消费扶贫、政策指南、就业咨询等频道,同时在驿站线下配置自助服务终端。第一分站受理咨询事项由原先的188项调整至203项,当场办结项由原有的7大类38项增至目前的10大类80项,“一网通办”在家门口即可实现。

  为提升社区品质,虹口区利用“一网统管”科技赋能,进行垃圾分类回收的流程再造。通过这一“智慧大脑”,社区垃圾箱房实现远程监督、实时对讲、语音提醒以及投放行为app线上追溯等功能,真正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虹口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四级调研员胡晔介绍,五年来,全区干垃圾日均产生量363吨,控减41%;湿垃圾日均产生量293.26吨,可回收物日均产生量179.83吨,分别是2018年的4倍和3倍,垃圾分类实效明显。

“嵌套”在市民驿站功能中的社区家庭医生诊所 樊中华 摄

  数字化再释“老吾老”深意

  老龄化及养老服务是上海超大城市治理的重要议题之一。而作为老城区,虹口区80岁及以上老年人超过4.5万,占全区老年人口15.72%,同时独居老人16680人,整体呈现老年人口基数大,高龄化高、空巢化高的特点,极具代表性。

  如何真正做到“老吾老”?虹口区行政服务中心副主任辛立平表示,2018年底,上海开始打造“15分钟生活圈”,依托市民驿站,特别是为老人,要做到“就近办理,一次办结”。

  “我们退休后是街道落地管理,所以没事就会到市民驿站来,咨询一些政策,办理敬老卡、长护险等很方便,而且这里每天都有不同的活动可以参加,越来越丰富。”家住附近的劳阿姨说。

  王青介绍,市民驿站作为一个养老服务的综合平台,可以为老人提供日托、助餐、助洁、助医、助急、精神慰藉等服务。当前,虹口区已建有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4个,老年助餐场所100个,老年日托中心37个,养老顾问点229个,形成“一站多点”、“关爱到户”的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

  现年85岁的夏娟娟是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日间照护中心照顾的老人,在她看来,照护中心不仅会开展插花、手工、书画等各式兴趣活动及防诈骗讲座等“实用技能”,同时可在智慧健康驿站进行健康监测、通过智慧手环实现安全监护,“我们都喜欢这里,有很多老人双休日都会要求子女送他们过来。”

  不仅虹口,近五年来,随着城市数字化转型深化,上海围绕“老有所养”持续发力,让“老吾老”更加切近可行。如“为老服务一键通”囊括了打车、预约挂号、救援、政策咨询等重点场景;闵行区通过AI与远红外技术的“虚拟养老院”为300位独居老人实现全天候自动看护;政府多部门以标签数据为困难群众“精准画像”,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

  共建共享共治“智慧社区”

  2021年,上海提出推进城市全面的数字化转型,而在此之前,以“智慧化”改造城市基础单元,赋能社区治理,已是“共识”。

  “如何让‘数字化’真正落地,为百姓生活服务,基层街道能做的是大量挖掘场景,”北新泾街道主任刘丽萍介绍,2018年上海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北新泾街道借由当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布了一批社区场景,吸引了几十家科技企业寻求合作。

  “五年来,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线下座谈和12345热线问题梳理等,对场景不断进行淘汰更新,使数字化与百姓的‘急难愁’真正对接,”刘丽萍说,“与建设智慧城市不同,数字化转型的背后,有‘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给予的大数据支撑,使基层创新更具效率,更接地气。”

  数据显示,当前,“一网通办”平台系统已接入公共服务事项3500项,累计办件量达2.26亿,网办率超过77%;“一网统管”基本建成市、区、街镇三级平台和市、区、街镇、网格、社区(楼宇)五级应用架构,市城运平台已汇集72个部门(单位)的220个系统、1202个应用。

  数字化同样为社区带来了共建共享共治的新气象。“我在这个小区住了30年,看着小区从好到坏,再到如今变得更好,”家住新泾五村的刘先生举例说,“随着生活变好,小区家庭几乎一家一台车,但路窄找车位不易,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常为争停车位吵架,伤了邻里和气,后来安装了智能地磁感应和大屏,一进社区就知道哪里有空位,再也没有过争位吵架的事。”

  而围绕“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惠民工程,依托“一网通办”大数据,北新泾在街道层面打通了住建部、银行、居委会、科技公司等多方资源,研发了“一梯通”应用,全流程数字化民主表决、装梯进度等透明化,大大增加了城市邻里信任,充分调动起了公民意识,“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城市要义也将由此深入人心。(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5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