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耳朵经济”流行:听喜马拉雅成新潮健康生活方式
2025年01月01日 11:30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1月1日电(谢梦圆)当下,耳机成为和手机共生的媒介,成为“人体的延伸”,渗透进日常生活,“听”也随之成为网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频作为“热媒介”的价值日益凸显。

  “听”能够让人解放双眼,摆脱纸媒和电子屏的束缚,让以往不适合进行视觉阅读的时间和空间,都能进行有声阅读。喜马拉雅作为有声阅读践行者,成立12年间,积累了数亿活跃用户,引领“听”成为国民新潮健康的生活方式。

  近日,喜马拉雅上线《2024年度收听报告》,听友可以通过生成自己的报告,查看今年的收听偏好和行为。据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喜马拉雅全场景月活跃用户达3.03亿。通过收听报告,我们看到藏在“耳机”背后的一个个鲜活个体:他们可能是4岁小朋友,也可能是在读大学生;可能是新手父母,也可能是职场新人;可能是企业老板,也可能是退休老人;还可能是视障小主播、教师、厨师……他们在通勤的时候听,在运动的时候听,在做家务的时候听,在陪孩子的时候听,在晚上睡不着的时候听。

  “00后”高薇是上海师大在读研究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一代,她从初中开始即养成在喜马拉雅听有声书的习惯。一开始听《盗墓笔记》番外故事,后来听阿云嘎的《歌剧魅影》,考研时听专业课和政治课,现在听有声图书和播客,可以说,喜马拉雅一直陪伴着她的青春成长。“声音能够带来心灵抚慰,和单纯的看是不一样的,声音能够把我更强烈的拉进故事场域。”高薇说。

  考研成功上岸,高薇从山东来到上海,即将硕士毕业的她又将开启新的旅程,对她而言,喜马拉雅“像是黑夜里牵引着我的一双温暖的手,无论是考研、写毕业论文、找工作,在大多数迷茫痛苦的时间,它都在陪伴着我,让我感觉到力量。”

  “好事”也发生在90后厨师大侠身上。由于厨师工作的特殊性,大侠每天有12-14小时需要呆在厨房里,听喜马拉雅成为他工作时解闷消遣的唯一方式。只用四年多时间,大侠的收听时长已经达到35187小时以上。“听喜马拉雅不仅让我的工作变得不单调乏味,对我性格的改变也是脱胎换骨的。”大侠说他以前很容易出言不逊,和人发生不愉快,在喜马拉雅听了很多历史内容和个人成长内容后,“现在温和了太多太多 ”。

  2017年即出来闯荡的他已经在喜马拉雅听完春秋战国、秦汉三国、唐朝等相关历史内容,以及白夜剧场的所有剧目,有时还能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科普历史人文,讲讲大案热点。“喜马拉雅让我更加充实开朗,勇往直前。”

  与文字相比,声音入耳入心,对于视障群体而言,更是如此。北京市盲人学校初一学生王旭尧,双眼仅有微弱视力,他已经在喜马拉雅听了超过2500小时。相比于用微弱视力阅读或触读盲文,“听书”让他跨越了视力限制,接收信息的速度变得更快。王旭尧说,喜马拉雅就像一台时间加速器,也是他的全能助手。“我可以在上面找到我好奇的故事和知识,主播讲的很生动。”不止于“听”,王旭尧还是一位视障小主播,有多部参与演播的有声作品在喜马拉雅上线,他说“声音能够把情感和画面传递到我的心里。”

  “眼球经济”时代,当速食快餐内容过度刺激人们的视觉,优质的价值内容变得稀缺,也更弥足珍贵。当下,人们普遍容易滋生内耗、焦虑的情绪,心绪在“奋斗”和“躺平”之间反复横跳。短平快的视觉刺激内容可以让人们暂时摆脱内心的焦虑,但脱离屏幕,进入生活,内耗和焦虑一分都不会少。如何让人们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内心安定的力量?试试——“听”。

  从保护眼睛的角度来看,音频是对老年人及儿童十分友好的媒介。“一老一小”作为一个家庭需要守护的两端,声音是精神守护的重要力量:声音像一道数字桥梁,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收获精彩的退休生活;声音更为孩子们创造出奇幻的有声世界,让他们在故事中获得滋养和成长。

  “我之前去英国旅行,就在喜马拉雅听完了英国历史才去的。”现在,“听”是69岁的沈坚清最主要的阅读方式,“我现在95%靠听,看补充5%,这样可以降低眼睛疲劳,保护眼睛。”他说,退休后最大的问题是时间多了,“听喜马拉雅是我的精神食粮,让退休生活不无聊,精神也变得充实和丰富”。(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谢梦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