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我和上海|从狮子山到双子山,把梦想连成桥
2025年10月30日 15:15   来源:中新网上海  

  编者按:

  四秩春秋砥砺行,浦江潮涌见初心。值此上海海外联谊会成立四十周年之际,我们向海内外海联会成员发出诚挚邀约,共同书写一部属于奋斗者、建设者与追梦人的集体记忆。这些故事里,有服务上海改革发展时挥洒的汗水,有中外文化交流中架起的桥梁,更有海内外同胞携手同心、共绘发展蓝图的赤诚。它们不仅是个人与城市交织的成长轨迹,更是海联会职责使命的生动注脚。我们以“我和上海的故事”为主题,邀您共同翻开这份承载记忆、饱含温度的集体长卷,让四十年峥嵘岁月在笔墨间流淌,让每一份赤子之心在文字中共鸣。(注:征文按投稿时间顺序刊发)

 

从狮子山到双子山,把梦想连成桥

  作者:邓日燊(上海海外联谊会名誉顾问)

  1990年初秋,我第一次踏进上海。百闻不如一见,这座城市青涩却蓄满冲劲,只一眼便把我俘获。那天,站在黄浦江边,我恍惚置身维多利亚港,心里悄悄生出一个念头:把香港的地产和奢侈品销售经验带到上海。

  此后十年,沪港往返成了日常。上海波特曼酒店的长租房里,灯火常亮,我伏案修改项目书。眼见着一栋栋写字楼、花园洋房拔地而起,到2000年,我也终于在上海安了家,真正的“家”。始于同年加入上海海外联谊会并出任海外名誉理事。那晚,外滩灯带如金缎,我心里却亮着另一盏灯——民族团结、祖国统一。2006年起,我自筹经费,每两到三年带领香港五大纪律部队精英北上(2023年已扩至六大纪律部队)。百余人登上东方明珠俯瞰上海,消防弟兄走进上海商飞大飞机基地,海关同行在上海迪士尼体验智能查验……每一次握手、每一声“战友”,都让“国家”二字在胸口滚烫。

  对我而言,海联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第一堂课叫“交朋友”。我在这里结识了后来成为合伙人的香港人、把北欧简约讲成童话的丹麦设计师、还有教我“上海闲话”的弄堂阿姨,上海的家更是成了朋友们的聚会场所,无论我是否在上海。

  第二堂课叫“提升自我”。2003年,我把保时捷汽车首次引入上海。随后又开设了首家劳斯莱斯汽车售后服务中心,服务全国的劳斯莱斯汽车。之后随着联谊会目光投向长三角,在宁波和温州相继落地劳斯莱斯汽车4S店。旗下公司代理的音响品牌B&O和McIntosh在上海恒隆开设旗舰店,后续在全国包括香港和澳门发展经销网络,开设二十余家直营店。目前仍有Constellation,
Wilson,dCS等众多高端音响品牌活跃在中国市场——皆因海联会牵线,与上海结缘并走向全国。

  第三堂课叫“传承”。我担任“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金”执行顾问期间,基金会带领香港青少年沿长江、黄河走读中华文明。当他们在中共一大会址喊出“原来我们的根在这里”时,我知道,海联会已把“我”变成了“我们”。

  四十年前,联谊会的使命是“联络感情、交流信息、促进合作”。今天,我想再为它加上三把钥匙——青年、科技、文化。

  青年,是下一程的引擎。建议设立“沪港青年应急联合训练营”,把无人机搜救、AI灾害推演等黑科技搬入课程,让00后的肩膀也扛起“一国”担当。

  科技,是放大器。依托浦东数据交易所,打造“港澳台—长三角科创路演周”,让芯片、生物医药、绿色金融的好项目一出生就拥有亿级市场。

  文化,是黏合剂。把常去的汾阳路老洋房改造成“沪港生活美学实验室”,让港式奶茶遇见石库门青砖,让霓虹港风与梧桐海派一起刷屏“小红书”。

  上海,谢谢你把“我们”写得如此辽阔。海联会,愿你继续把“我们”带向更远。下一个二十年,我还想带更多爬过狮子山的香港孩子登上双子山看日出,指着晨曦告诉他们:“看,那是家里的灯,也是前方的路。”(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黄晨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