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蓄能创新稳增长,上海做对了什么?
2025年03月06日 23:28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3月7日电(樊中华)2024年,上海全市地方生产总值(GDP)突破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贡献近半,表现亮眼。促创新科技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上海做对了什么?

  对此,来自上海企业、学界、行业组织、政界等各界人士从七个维度给出了答案。

开源机器人“青龙”舞蹈展示。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工供图
开源机器人“青龙”舞蹈展示。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工供图

  上海如何不断构建科创友好型环境,激活创新动能?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建华:自2018年以来,上海连续8年的“新春第一会”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并更新行动方案,已累计实施1101项任务举措,一以贯之、一抓到底,使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全市营商环境显著改善。尤其是今年的“8.0版”,聚焦“企业感受”,强化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推出精准具体、实在可行的政策举措,真正让企业“可感可及”。

  正因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截至2024年底,上海实有企业289.87万户,每千人拥有企业117户,在全国排名第一。其中占比明显的是扎根上海成长的大量科创民营企业,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不断激发出城市经济发展的创新动能。

上海市杨浦滨江“零碳智慧综合能源中心”获评国家能源局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纬景储能供图
上海市杨浦滨江“零碳智慧综合能源中心”获评国家能源局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纬景储能供图

  上海如何利用自贸区优势,促前沿科创成果落地开花?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科创专员钱玮:临港已初步形成“基础创新—应用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全链条科创生态,助力企业从“0到1”的源头创新到“10以上”的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一是强化政策创新体系,覆盖人才引进、专利授权与保护、产教融合、场景示范应用等科创要素,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政策支撑保障;二是深化金融科技赋能,构建“投贷债保担”联动的综合性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探索“拨改投”试点,创新财政资金扶持方式,助推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加强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创新和资源共享,实现科技成果与实际应用需求高效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规模化落地;四是打造开放创新生态,举办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X·Time国际创业大赛等高水准论坛赛事,各类科技创新资源相互碰撞,激发创新活力,营造浓厚创新氛围。

上海首座人形机器人量产工厂内,工程师正在训练机器人采集信息。中新社记者 汤彦俊摄
上海首座人形机器人量产工厂内,工程师正在训练机器人采集信息。中新社记者 汤彦俊摄 

  上海如何通过引领性创新助人工智能“破茧蝶变”?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东分院院长廖运发:上海一是加强自主创新,并支持企业在芯片、算法、平台协同创新,推动阶跃星辰、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大模型代表机构开源,为全球开源社区贡献了“上海智慧”;二是积极拓展应用场景,通过实施“模塑申城”工程,聚焦智能终端、科学智能、在线新经济、自动驾驶、具身智能等关键领域,加速打造生产力工具,支持金融、制造等六大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同时鼓励挖掘并开放AI应用场景;三是强化伦理与监管,设立人工智能伦理专家委员会,在《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中明确了AI产业发展的伦理和安全底线。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国际交流活动,提升在AI治理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加快建立AI技术标准、知识产权、风险评估、测试认证、安全监管体系,探索建立AI赋能产业发展和城市管理指标体系;四是保护数据隐私与安全,通过《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上海数据条例》等,为数据隐私保护提供法律保障;积极推广隐私技术,鼓励企业通过采用先进的加密算法、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部署数据泄露防护系统等,加强数据安全管理。

时的科技自主研发的倾转旋翼E20 eVTOL。时的科技供图
时的科技自主研发的倾转旋翼E20 eVTOL。时的科技供图

  上海如何不断扩展、做实新赛道,提升数字经济能级?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秘书长陆雷:上海培育规模化数字产业集群并结合智能算力平台等高等级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营造产业发展新空间,以“揭榜挂帅”“应用示范培育”等新方式为技术应用的产业化提供新场景,同时构建完善以数字交易枢纽和语料联盟的建立为标志的新动能服务体系,为上海做实新赛道提供了体系性的保障。

  此外,上海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以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发展。不断完善制度供给与法规体系,建立法规规章常态化评估清理机制,消除隐性壁垒;不断规范行政执法裁量权,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深化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工作;不断规范行政检查行为,避免多头检查、重复检查,减轻企业负担。

鼎捷数智赋能制造业工厂实景。鼎捷数智供图
鼎捷数智赋能制造业工厂实景。鼎捷数智供图

  上海如何用数字科技“链动”上海制造转型升级?

  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协会秘书长王旭琴:上海一直高度重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大力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5G、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创新发展。

  一是注重统筹布局、梯次推进,先后发布“工赋上海”“智能工厂领航”“模塑申城”等行动计划,充分发挥数字科技广辐射、强赋能、深变革的作用;二是注重主体培育、标杆引领,围绕重点产业培育“工赋链主”企业,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供应链等加快上下游“链式转型”,不断提升产业链整体数字化水平;三是注重生态培育、创新赋能,围绕工业网络、模型应用、数据安全等培育一批优秀数字化服务商,营造“百花齐放”的数字生态,有效匹配各类制造场景需求。下一步,上海将加快拥抱人工智能,以工业大模型为“上海制造”加速赋能。

上海首座人形机器人量产工厂内,工程师正在训练机器人采集信息。中新社记者 汤彦俊摄
上海首座人形机器人量产工厂内,工程师正在训练机器人采集信息。中新社记者 汤彦俊摄 

  上海如何让未来科技逐步走入现实?

  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高级副院长丁国杰:上海积极落实国家未来产业实施意见和本市未来产业行动方案,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方案+基金+场景+载体”四项发力,主要表现在:一是深耕细分领域,出台低空经济、新型储能、脑机接口、模塑申城等“一业一方案”;二是成立100亿的未来产业基金,加大未来产业“投早、投小、投硬核、投早期”的力度;三是持续推进国家和本市未来产业试验场“揭榜挂帅”两批项目,围绕生物制造、量子科技、6G、新型储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探采、绿色材料、非硅基芯材料等,打造未来产业试验场,丰富应用场景,加快技术转化;四是深化张江、临港、大零号湾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五是着手布局未来产业加速器,为处于成长期的企业提供资本、场景、供需对接、专业服务。上海探索出的一套未来产业打法在全国层面形成了一定的示范引领效应。

6000米可燃冰探采机器人深海作业中。中车艾森迪供图
6000米可燃冰探采机器人深海作业中。中车艾森迪供图

  上海如何引导民营经济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客座研究员黄国妍:上海民营企业存量居全国之首,新设民企数量显著增长,专精特新企业占比高,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创新能力突出,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源泉”。

  多年来,上海发挥经济中心优势,依托优势产业,推动民营企业集群式发展与产业链协同创新:一是培育一批创新领军民企,嵌入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围绕重点产业建立产业链上下游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三是平台引领链接整合资源,多链融合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攻关、创新。

  未来,上海应进一步发挥全球科创中心优势,增强内生创新策源动力,提升民营企业创新能级;发挥总部经济优势,围绕重点产业梳理凝练“技术需求清单”,推动龙头民企参与重大攻关,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企创新中心和研发总部;发挥国际金融中心优势,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全周期全链条的高质量金融服务,完善民营中小信用赋能与信用增级服务,壮大民营风险投资,扩大民营高科技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强化资本市场对民营科技企业融资的“活水”支持,打造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示范区。(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樊中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