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第三届全球城市治理与政策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
2025年07月01日 07:03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1日电(徐明睿)第三届全球城市治理与政策学术研讨会6月29日至30日在上海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和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主办,中国留美公共管理学会、留美公共政策学会、中国城市研究网络、国际中国规划学会和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与国际事务系协办,主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城市治理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来自十多个国家的200余位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城市治理的未来方向。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严军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背景下,人工智能为城市治理带来机遇与挑战。他强调,上海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通过制度协同、技术赋能和发展布局,推动科技与人文融合驱动,期待研讨会助力人工智能赋能包容性城市发展。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永刚指出,人工智能正重塑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态。他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开放协同的产业生态、守牢安全公平的产业底线,共同绘就“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未来。

  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丁煌表示,人工智能技术革命正推动城市治理范式重构。他期待国内外学者通过跨学科合作,为智能时代的治理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

  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顾锋指出,需加速人工智能从技术革新力向治理驱动力转变,依托教育部A类公共管理学科及智库平台,推动超大城市治理创新。

  本次研讨会的主旨演讲分为四部分,每部分由不同学者主持并发表演讲。

  第一部分:城市数智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厦门大学陈振明教授围绕“智能时代的城市持续更新”主题指出,城市更新是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治理的复杂命题。他强调,“AI+城市更新”应关注技术重塑城市、城市自我迭代及技术服务于人并保障公平。

  四川大学姜晓萍教授探讨了“数智赋能城市公共服务均衡可及”的可能性,指出数智技术能突破时空局限,但需推动技术与公共价值的双向互动,建立供需互动与反馈机制。

  集美大学黄新华教授在“算法技术赋能市域社会风险规制”的研究中指出,需构建弹性规则体系,避免算法工具依赖的权力冲突,使算法赋能成为增强社会韧性的支撑。

  香港城市大学许智文教授结合马来西亚、中国雄安新区和成都的案例,分析了未来城市如何通过技术赋能实现智能化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部分:多元治理与全球城市发展

  美国康奈尔大学Mildred Warner教授介绍了美国援助计划法案,强调地方政府能力建设对促进公平的重要性。清华大学朱旭峰教授研究发现,技术运用能改善空气质量,但也会提高监测站周边房产价格,影响土地空间规划。

  香港大学何深静教授剖析了“多样化的城市企业主义”在中国背景下的表现,指出其多尺度、多向度的特征。中国人民大学李文钊教授提出了“治理通约性”概念,强调特定治理经验在不同地域、时期的适用性。

  上海交通大学吴建南教授强调了创新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五维分析框架,并总结了当前中国创新区建设的最新进展。

  第三部分:城市治理创新范式与智能驱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倪鹏飞教授介绍了统一发展经济理论框架,解释了中国城市发展奇迹。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陈灿教授分享了机器学习方法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应用,强调未来研究应与传统计量方法融合。

  上海交通大学谷晓坤研究员分析了科创街区的发展模式,强调了空间产权主体自主更新联动运营的底层逻辑。意大利巴勒莫大学Carmine Bianchi教授提出了“基于地方”且结果导向的动态协作平台方法,推动社会创新与转型。

  南京大学孔繁斌教授比较了多国城市更新与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强调打破“发展与保护”的二元对立思维。

  第四部分:城市发展的多维实践与韧性塑造

  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刘阳教授指出,小企业是城市经济、社区活力与社会多样性的关键力量,地方政府应构建包容且具适应力的支持体系。上海交通大学赵大海教授分析了大城市公立实体与互联网医院的协同困境,提出实体医院应顺应互联网医疗发展趋势。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Kevin Desouza教授强调了认知计算系统对建立智能社会的积极作用,但需谨慎对待其部署。东北大学张雷教授提出了以居缘关系为基础建构新型社区共同体的四维机制。

  闭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振全主持。他提到,本次研讨会还开设了多个分论坛和青年学者论坛,围绕城市治理、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等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投稿286篇,评选出青年学者优秀论文16篇,其中一等奖2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9篇。

  东北大学张雷教授对研讨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呼吁学者们提供改变城市、实现美好生活的解决方案。当地组委会主任陈杰感谢专家们的精心准备和与会者的支持,期待明年再见。

  本次研讨会为全球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城市治理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为未来的城市治理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向。(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