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8日电(记者 缪璐)在全球碳中和目标加速推进的2025年,我国纺织业正面临一场特殊的“大考”。作为出口占比超30%的支柱产业,这个年碳排放量超2亿吨的行业,因欧盟碳关税(CBAM)全面落地,不少企业遭遇贸易壁垒。就在此时,易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宣颐带领团队研发的“基于区块链与大数据融合的纺织业碳足迹精准核算系统V1.0”,为行业破局带来了新希望。
吕宣颐的跨界创新并非偶然。作为MBA毕业的新能源产业管理专家,她早年在索拉特特种玻璃有限公司的经历,为今天的突破埋下了伏笔。那时,她主导开发的“光伏玻璃原片透过率分析系统V1.0”,通过光谱数据建模将光伏组件发电效率提升8%。“工业领域的技术突破,本质是数据驱动的资源优化。”吕宣颐说,这段经历让她深刻认识到数据在产业升级中的核心作用,而这种认知,后来自然迁移到了纺织业的碳管理中。
在她看来,纺织业与新能源产业虽看似不相关,却共享着底层逻辑——都需要通过精准数据实现能源与资源的动态平衡。她带领团队研发的“基于区块链与大数据融合的纺织业碳足迹精准核算系统V1.0”,正是将光伏产业的数据分析经验搬到了纺织场景: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印染环节的蒸汽能耗、化纤生产的原料配比等数据,再结合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构建起从棉花种植到成衣销售的全生命周期碳账本。某家中型纺织企业的实践印证了这种迁移的价值:系统上线后,企业通过分析染缸能耗数据,将蒸汽回收利用率从45%提升至72%,单月减少碳排放120吨,同时节约能源成本15万元。
当前,纺织业碳核算长期受困于“数据孤岛、标准缺失、成本高昂”三大难题,吕宣颐的系统正通过“区块链+大数据”的融合逐一破解。传统核算依赖人工填报,数据误差率超20%,而新系统通过物联网设备直连生产设备,将每匹布的织造能耗、染料使用量等500多项数据实时上链存证。绍兴一家印染企业用上系统后,碳数据填报效率提升80%,欧盟客户的审核周期从45天缩短到7天,困扰企业多年的“数据可信度”问题迎刃而解。
针对我国纺织业缺乏本土化数据库的痛点——比如国际常用的Ecoinvent数据库中,中国数据占比不足4%,“基于区块链与大数据融合的纺织业碳足迹精准核算系统V1.0”整合了国内300多家纺织企业的10万多条生产数据,建立起覆盖棉、麻、化纤等12类原料的碳足迹计算模型。经第三方验证,其核算精度比传统方法提升35%,每吨纺织品碳成本测算误差低于0.5元,有效解决了标准碎片化的难题。更让中小企业欣喜的是,系统通过AI算法自动匹配国标、ISO14067等12项标准,将单次碳足迹核算成本从普遍的2万元以上压缩到行业平均水平的1/3,大大降低了应用门槛。
这种技术创新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数据层面,更重塑了企业的决策逻辑。吕宣颐团队在“基于区块链与大数据融合的纺织业碳足迹精准核算系统V1.0”中设计了“人机协同”机制:当算法建议与人工决策冲突时,系统会记录管理人员否决算法的逻辑,通过强化学习生成新的决策分支。江苏一家纺织集团的实践很有代表性:集团原有30家面料供应商,碳足迹差异高达40%,系统上线后,通过分析各环节数据发现某化纤厂因燃煤锅炉导致碳排放超标。团队没有建议更换供应商,而是指导该厂将30%的燃煤换成生物质颗粒,同时用区块链实时追踪原料碳值。三个月后,这家供应商的碳足迹下降22%,集团整体供应链碳成本降低12%。据测算,用了这套系统的企业,平均碳资产交易收益提升35%,部分龙头企业已把碳足迹数据纳入供应商考核体系。
谈及未来发展,吕宣颐的目光投向了更远。“2025年是纺织业碳管理的分水岭,随着《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落地,碳足迹核算将从‘选择题’变成‘生存题’。”她透露,团队正推进三方面工作:下一代系统将接入卫星遥感数据,精准计量棉花种植环节的碳汇量,目前试点显示这能把农业环节碳核算误差从±15%缩小到±3%;联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制定《纺织服装行业碳足迹管理体系》系列标准,计划建立覆盖200多道工序的碳因子库,让中小企业也能享受到标准化红利,目前数据库已收录5万多条本土数据,预计2025年底完成行业认证;针对欧盟碳关税要求,系统开发了自动生成CBAM报告的功能,某外贸企业测试后,碳关税申报效率提升70%,合规风险降低90%。
从光伏玻璃到纺织碳足迹,吕宣颐的跨界创新,其实是新能源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在她看来,工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本质是数据生产力的革命。这套纺织业碳足迹核算系统,不只是技术工具的升级,更是用新能源思维重构产业生态的开始。“当每一匹布都能有可信的碳护照,中国纺织业才能真正从‘制造大国’迈向‘绿色标准输出者’。”吕宣颐的这句话,或许正是更多高碳行业转型的方向。(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