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12日电(缪璐 陈冕)随着城市建筑体量与功能复杂性的增加,大型中央空调系统不再只是“设备+安装”的简单买卖,而成为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的核心战场。创展机电的总经理黄育生作为制冷行业的资深机械工程师,长期专注于制冷及机电设备的运维工作,近日,他结合工程师的专业视角与企业管理者的实践经验,就运维模式变革、技术应用以及绿色发展路径等话题展开分享。
记者:您如何看待当前大型中央空调在运维管理和绿色转型方面的紧迫性,以及这一转型的现实背景是怎样的?
黄育生:据我观察,行业的紧迫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建筑运行能耗占比较高,其中空调系统在能耗和峰值负荷中的占比尤为显著,因此,空调系统效率的任何改进都将直接转化为能源和成本的降低。其二,国家及国际层面对氟利昂类制冷剂和温室气体的管控日益严格,这要求设备和运维模式必须向低碳、全生命周期合规的方向转型。以冷链和商业建筑为例,近年来其容量和需求增长强劲,这进一步增加了对高效、可控运维的刚性需求。
记者:运维模式正从传统的“故障修复”向“全过程管理”转变,在您看来,技术端的关键着力点是什么?
黄育生:其关键在于实现数据驱动与闭环控制。首先,运维团队要确保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建议在冷源出入口、蒸发器和冷凝器周边、压缩机电流和压力监测点、冷冻水泵流量监测点、主要风机转速监测点,以及末端送回风供回温度处,安装高精度传感器,从而全面捕捉关键运行数据。其次,技术人员要重点关注几类关键指标,包括整套设备的能效水平、蒸发器和冷凝器的运行状态、冷冻水的温差、冷凝温度以及压缩机电流的异常波动情况。最后,技术人员要做好控制与优化工作,将采集到的数据应用于动态调整,例如根据实际负荷调整冷冻水供温、采用变频技术控制冷凝器风机和水泵、按需切换压缩机级数,并将这些调整措施纳入验收和再调试的闭环流程中。只有将数据转化为决策依据,运维才能从被动应急转变为主动管理。
记者:具体到实施层面,运维团队应如何构建“数据—模型—执行”的能力链?
黄育生:数据层面,团队的首要任务是打通数据通道,让楼宇自控系统、传感器网络与运维平台紧密相连。如此一来,各类运行数据得以完整、精准地传输至运维平台,且具备可追溯性,方便后续精准定位数据来源与产生时间,为运维决策筑牢数据根基。
规则制定上,团队需着手构建基线和规则库。以深厚的物理经验为基石,划定设备运行参数的正常范围,确立基线标准。在此基础上,借助先进的数据驱动模型,为规则库增添异常检测与预测功能。凭借数据模型强大的分析学习能力,提前洞察设备潜在问题与故障趋势,实现从被动维修到主动预防的跨越,并将诊断结果迅速转化为可执行工单。
最后,运维系统依据诊断结果,自动生成任务处理优先级,明确任务紧急程度;推荐合理处理步骤,为现场工程师提供清晰操作指引;精准提供所需备件信息,避免因备件短缺延误维修。现场工程师按工单要求处理后,及时将结果回写至平台。由此形成闭环学习机制,系统可根据实际处理效果,持续优化诊断模型与工单生成策略,提升运维效率与精准度。
记者:在绿色转型背景下,冷媒替代与全生命周期管理是热点话题,您如何看待技术与合规之间的平衡?
黄育生:我认为冷媒替代不能只追求低排放而忽视系统能效和安全性。当前行业正在向低全球变暖潜能值(GWP)的冷媒过渡,既有新型化学冷媒也有天然工质可供选择,但不同冷媒对设备设计、能效和安全性的影响各不相同。因此,在选型时应综合考虑能效表现、设备可靠性和长期维护成本。对于既有设备,还需要建立冷媒回收和泄漏处置机制,确保在改造或报废时能够合规执行。这一过程需要制造商、设计方和运维方共同参与,制定技术路线和应急流程。
大型中央空调实现绿色与高效运行,并非单一技术所能达成,而是设计、设备、运维和监管共同发力的系统工程。黄育生所强调的“数据为眼、模型为脑、工程为手”的方法论,为从经验化运维走向智能化管理指明了现实路径。面对能源和碳约束,唯有将技术落地、人才培养和制度保障同步推进,才能实现真正可持续的变革,推动制冷行业高质量发展。(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