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以“法、理、情”为抓手 积极探索帮扶路
2024年11月21日 20:30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21日电(李姝徵 张威杰)拘留所为违法人员提供了一个教育和改造的机会,帮助他们认识到错误改过自新,被誉为“心灵渡口”。近日,浦东新区拘留所运用多项新举措,持续提升矛盾化解效能,帮助被拘留人员重新融入社会。

  细心聆听,主动深入探索

  “之前是我太偏激了,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谢谢管教这几天对我的开导。”9月1日,离开拘留所前,民警正在对即将拘留期满的高某进行最后一次谈心谈话。

  之前,高某因投资失败、资金受损,在市中心大吵大闹,扰乱公共场所秩序,被浦东警方依法行政拘留。虽然她已得到应有处罚,但其投资受损的心结仍未解开。

  入所后,民警对其展开多次谈心谈话,还邀请驻所的专业心理咨询师介入引导,慢慢解开了她的心结。与此同时,民警还主动帮助其联系家里人,通过“亲情热线”让家属协助规劝,一点点缓解其对立情绪。

  在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下,高某一改初期的抵触情绪,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对自己及他人造成的伤害,也感受到来自他人的温暖,认识到应该通过合法合规的渠道去反映自己的诉求。在悔过书里,她提到:“拘留所的教育,让我从内心深处知道这座城市温暖的人处处存在,从心底里发誓不再违法,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

  入木三分,开展法律讲座

  “各位学员,此次讲座主要是讲解一些常见的交通违法案例,希望大家成为法律知识的传播者,共同营造文明、法治的社会环境。”11月6日下午,在拘留所的大教室内,交警支队的民警为因违反交通法规而被行政拘留的违法人员悉心授课。通过生动详实的案例分析,民警深入浅出地剖析:许多人因为存在侥幸心理,试图逃避法律的制裁,最终害人害己。配合着屏幕上血淋淋的现场事故视频,民警让这些本来还有些不以为然的违法人员,深刻认识到了自己交通违法的严重后果,提高了他们在拘留所内学习法律法规、养成安全意识的主动性。

  “我们每周都会组织学员开展各类学习讲座,包括道德养成、传统文化和普法教育等,让学员深入学习法律知识,了解违法后果。”副所长欧尧介绍道。通过每周开展不同形式有针对性的法制安全讲座,学员们对自己昔日的违法行为表示悔恨,那些和案例中情况相近的学员开始自省,其他学员亦开始引以为鉴。

  据悉,今后拘留所还将持续深化各类知识讲座,邀请更多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为学员授课,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所联动”,解决根本难题

  2024年9月,孙某因与兄弟姐妹征地拆迁补偿款的继承份额未达成一致发生纠纷,在法院宣判后他因拒不执行判决被执行司法拘留,送进了浦东新区拘留所。

  刚入所,孙某情绪异常激动,既不遵守作息制度,也不按规矩着装,更时不时找机会和监管人员大吵大闹。为此,民警向其耐心解释拘留所制度,了解其不适应的原因,释法说理,让其情绪得以缓和,渐渐对民警打开了心扉。

  在接触中,民警慢慢了解到他的苦处。原来,他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当年父母临终前都是他在一旁悉心照顾。眼看父母过世后留下的房产动迁将拿到大量补偿款,兄弟姐妹们却在此时一个个跑出来要“分一杯羹”。他自然不乐意,更是对法院对于这笔钱款的继承划分有着诸多不满。

  为消解他心中的不满,拘留所一方面启动“亲情电话”,让孙某的儿子劝解其放心心中芥蒂积极沟通,让他愿意配合进行矛盾的化解。另一方面,邀请法院及孙某的兄弟姐妹们一起到场协商,法官释法说讲清这笔钱款继承顺序的法理依据,并点明其中孙某继承的部分其实已经高于其他子女,而兄弟姐妹们也就自己以往的过错道歉。

  就这样,孙某心中的怨气慢慢消弭,兄弟姐妹间的芥蒂渐渐淡化,孙某自己也认识到了拒不执行判决的严重后果,表示同意将款项尽快支付。最终,法院提前解除了对孙某的司法拘留,事情得以圆满解决。

  长期以来,浦东新区拘留所不断深化矛盾化解工作,持续做好被拘留人员的教育管理。该所主动融入“三所联动”机制,积极协调法院、律所、司法所以及被拘留人员家属等多方,从法制、情理等多个角度入手形成工作合力,以“法、理、情”为抓手,逐步推进突出矛盾的成功化解。(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姝徵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