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3月8日电(记者 殷立勤)2024年寒冬的一个清晨,上海市静安区吴阿姨(化名)家的门被轻轻叩响。刚做完胰腺癌手术的她打开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张熟悉的笑脸——社区民警周雅萍提着热气腾腾的早餐站在门口。“小陈(化名)今天上班前特意托我带份粥给您,他说您最爱喝莲子羹。”吴阿姨眼眶湿润,紧紧握住周雅萍的手:“周警官,有你在,这日子再难也有光!”
这一幕温情,凝结着周雅萍扎根永乐社区十载的赤诚。从智力障碍青年的“警察姐姐”到空巢老人的“贴心女儿”,这位“80后”女警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真心化解坚冰,在方寸社区织就一张“守护网”。
一场跨越八年的“心灵破冰”
时针拨回2017年春节前夕。彼时,辖区居民吴阿姨满脸愁容地找到周雅萍:“儿子小陈又离家出走了!”原来,小陈因自幼智力缺陷,性格敏感偏执,常因琐事负气出走。面对这位特殊的求助者,周雅萍没有简单调取监控了事,而是敏锐捕捉到更深层症结:“孩子需要的是理解,不是标签。”
她顶着寒风调阅数十小时公共视频,最终在一处公园角落找到蜷缩的小陈。当周雅萍脱下警服外套披在他肩上时,这个曾被误解为“怪人”的青年突然哽咽:“从来没人这么找我……” 正是这句颤抖的倾诉,让周雅萍决心打破偏见桎梏。
为帮助小陈融入社会,周雅萍跑遍辖区商铺:“咖啡店收银工作简单,小陈能胜任!”面对店主顾虑,她立下“军令状”:“我每天来陪他适应。”三个月后,当小陈将第一杯亲手制作的咖啡递给顾客时,周雅萍在笔记本上重重写下:“信任是融化隔阂的火种。”
从“警察阿姨”到“家庭支柱”
2020年,小陈父母因健康问题搬往郊区疗养,临走前将儿子托付给周雅萍。这份超越职责的信任,化作她肩头沉甸甸的责任。
“要学会自己煮饭、应聘,你是男子汉了!”周雅萍手把手教小陈使用电饭煲,陪他参加招聘面试。当小陈因工作受挫再度离家时,兄弟派出所来电询问:“他坚持只联系您。”匆匆赶去的周雅萍没有责备,而是轻拍他肩膀:“摔倒了不怕,我陪你站起来。”
这份坚持在2024年迎来考验。得知吴阿姨罹患胰腺癌,小陈每日辗转60站地铁照顾双亲,深夜归家时总能在门口发现周雅萍留的便当:“吃饱了才有力气当顶梁柱。”当吴阿姨手术成功,决定置换房屋保障家庭未来时,她拉着周雅萍的手说:“房子可以换小,但离不开你这颗‘定心丸’!”
基层治理的“温情密码”
在周雅萍的警务手册里,记录着永乐社区137位特殊群体的需求:孤寡老人何时需送药上门,残障青年适合哪些公益岗位……“把群众当亲人,琐事就成了家事。” 她推动建立的“社区帮扶联盟”,已为23名困难居民对接工作,协调解决医疗、住房等难题48件。
这种“将心比心”的工作法,正从周雅萍的永乐社区辐射开来。派出所以她为原型组建的“红心为民服队”社区帮扶管理模式,正通过“传帮带”与社区治理模型相结合,已成功干预家庭矛盾132起,找回走失人员79名。“周雅萍模式”证明:基层治理既需要科技赋能,更离不开血肉相连的情感纽带。
十年耕耘,周雅萍早已成为社区肌理的一部分。她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诠释着“人民公安”的深刻内涵——以心暖心,以情润情,让警徽的光芒照进每个需要温暖的角落。正如她在工作日志扉页所写:“群众把心安放此处,我便要做那永不打烊的灯塔。”(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殷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