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4月2日电(李姝徵 姚彦静)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2日召开“高质效办好网络犯罪案件 检察履职协同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建设”新闻发布会,通报该院网络检察综合履职工作情况,发布《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网络犯罪检察情况通报》,并介绍典型案例。
通报显示,2021年至2024年,普陀区检察院共审查起诉网络犯罪案件1098件1806人,犯罪主体呈现年轻化特征,涉案罪名日趋多元,既有针对信息网络的犯罪,又有利用信息网络的上下游关联犯罪。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犯罪形态迭代升级,依托网络直播、金融科技等新兴业态吸引,传统犯罪向网络空间加速转移,网络犯罪黑灰产业链盘根错节。二是犯罪手段呈现技术化趋势,犯罪过程中使用匿名通讯、加密软件、虚拟货币、AI虚拟人等,犯罪手法持续翻新,手段交织类犯罪呈多发态势。三是犯罪模式呈现跨境化、链条化,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行为多发生在境外,链条长、分工细且易滋生关联犯罪。四是数据安全风险加剧,通过“撞库”、网络“爬虫”获取企业数据,“内鬼”泄露、违规收集公民个人信息不时出现,行为呈现隐蔽化趋势,常以“技术服务”“合理授权”等名义实施,企业数据安全和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日益凸显。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普陀区检察院持续深化网络犯罪检察专业化建设,“四大检察”协同发力,高质效办好网络犯罪案件,强化全链条依法惩治,惩防并重、惩治并举,积极探索网络检察综合履职,以高质效检察履职维护网络空间法治秩序,服务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守护清朗网络空间。
维护网络安全。充分发挥司法办案职能,维护网络空间安全,全链条惩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犯罪。
严厉打击跨境电信网络犯罪,针对疑难、复杂、新型电信网络犯罪案件,实行专业化办理、专家辅助办案工作机制,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取证,有效引导电子数据的现场提取、固定保管、远程勘验等工作,织密犯罪指控证据链,有力办理了一批跨境电信网络诈骗案。
全链条打击买卖“两卡”、网络工具账号等关联犯罪,在办理一起7人犯罪团伙利用虚拟货币非法买卖外汇案时,针对其中一名被告人参与时间短、未参与虚拟币交易,但提供银行账户为该团伙收付大额人民币资金的行为,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提起公诉。
净化网络生态。统筹运用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监督,协同推进网络空间综合治理。
加大公民个人信息司法保护力度,在起诉3名非法截留、售卖实名制电话卡的被告人的同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并开展行政公益诉讼一体化办案,向相关行政部门制发诉前检察建议,提升行业安全治理水平。围绕办案中发现的某通讯公司员工违规开卡导致实名手机卡被用于电信诈骗的情况,向涉案企业制发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
整治“自媒体”造谣传谣等乱象,严惩“按键伤企”,办理知名财经博主网络敲诈勒索案,聚焦自媒体行业开展普法宣传、释法说理等,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聚焦网络空间未成年人权益,构建未成年人网络消费领域安全屏障,联合区行政单位、互联网企业共同设立全市首家政检企“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联络站”。
护航数字经济。服务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依法保护和规范数字技术、数字产业和数字市场。
加强对网络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办理全国首例故意避开技术措施型侵犯著作权案,联合发布《企业数字版权技术措施保护指引》,支持健全版权保护体系,促进技术应用与风险提示,强化知识产权全周期保护,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依法平等保护数字经济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办理利用非法程序破坏手机商店正常支付充值系统为游戏APP代充值等案件,重点打击程序工具的开发者、提供者,切断网络游戏代充值黑灰产业链源头。结合办案向网络游戏企业发出风险提示,并指导涉案游戏公司行使权利,挽回经济损失。(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姝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