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从上海到新疆 上海交大学子横跨国土传承“钱学森精神”
2021年07月27日 17:21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上海交大钱学森班学生前往新疆等地开展学习实践

  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27日电(许婧)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10周年。上海交通大学27日发布消息称,为纪念和传承“钱学森精神”,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19级钱学森班利用暑期用脚丈量祖国大地,横跨祖国4000多公里前往西北核技术研究院、新疆马兰基地、内蒙古独贵塔拉金沙岭等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钱学森班学子践行“钱学森精神”,以刻苦奋斗践行青年一代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知难而进、刻苦钻研,学习“西北核精神”

  在西北核技术研究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子核物理学家钱绍钧为前来学习实践的同学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他讲述了老一辈科学研究者“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伟大事迹,在艰苦的条件中,科研工作者依旧知难而进、刻苦钻研,做到了“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的伟大突破。如今,科研条件变好了,“外国人做不到的”需要我们青年学子接续奋斗、再创伟业。他寄语钱班学子,“钱学森班,既是荣誉,也是责任”,希望同学们将个人发展、兴趣与祖国的发展和强盛相结合,时刻铭记责任在肩,祖国在心,走好青年一代人的长征路。

  自1963年以来,西北核技术研究院在“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十六字方针的引导下,边组建边学习,运用全国大协作的建设方式,筚路蓝缕,积极探索,为中国的核研究事业做着卓越的贡献。面对从零起步的起点、面对国外封锁的现实,研究院的前辈们不断创新、攻坚克难,为推动国防核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感悟“马兰精神”

  钱学森班学子探访马兰基地,在马兰基地历史展览馆中窥见了这段峥嵘岁月的一角。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一个个马兰战士在戈壁荒漠中扎下了根,向着祖国绽放明媚的笑靥,将自己的青春熔铸进祖国的山河。

  走进马兰战士们工作生活过的红山区,当年艰苦奋斗的画面历历在目。时间斑驳了沙色外墙,行走在浮尘沉睡的小路上,仿佛看见了匆匆往来的白大褂、工整细密的演算稿,还有大漠中央升起的第二个太阳。为学生讲解的驻地老兵毕业后远离家乡,默默无闻为西部国防事业奉献一生。他一路娓娓道来,当时的科研人员在资金不足的艰苦条件下,由爆破组成员炸毁宿舍楼,建造新的科研场地。即使在最艰苦的环境下,他们依旧守正创新、艰苦奋斗,开辟了新的天地。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一群从朝鲜战场回来的年轻人直接到了马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科研工作。一穷二白绘蓝图,他们创造性地实现了从仪器到产品全部自力更生,在一片荒凉上艰苦奋斗,硬是让“隆隆震吼”响彻神州。干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却甘愿默默无闻,这就是马兰精神!直到今天,工作区主楼上的标语依然醒目深刻:“指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

  科学报国、不负时代,传承“钱学森精神”

  为深入学习践行“钱学森”精神,做好精神传承的新时代青年人,钱学森班学生代表2017级孙光震、2018级王叙宁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党的科技功臣——钱学森》出版座谈会”,深刻体悟“钱学森精神”,并接受出版方赠予的图书。

  王叙宁表示,通过座谈会上各位前辈们的介绍,从钱老生活中的小细节与小故事,对钱老对待科研的态度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每一位钱学森班成员,都应当学习钱老对科学与真理的热爱与敬重,对自我的严格要求,以及对家国、人民的热爱,并力争以这样的高尚品质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做出切实的贡献。孙光震表示,通过此次活动,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钱学森学长发挥的长久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钱学森班的同学,应当继承钱老的精神,在追求科学真理的同时胸怀家国,夯实数理基础的同时培养人文情怀,追求全面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19级钱学森班于7月26日在内蒙古独贵塔拉金沙岭开展为期一周的劳动实践和志愿服务,跟随上海交通大学绿格防沙公益团,致力为解决中国西北部地区荒漠化问题赓续奋斗。作为钱学森班学子,他们肩上有责任、心中有家国,定将青春融入祖国的山河,传承实践“钱学森精神”,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许婧  

5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