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专家学者共聚云端深度解读科学、文明及管理
2023年01月09日 17:22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1月9日电(记者 陈静)记者9日获悉,一年一度的“瞰见未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年论坛在云端成功举行。来自不同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以及复旦优秀青年代表共聚复旦管院新年论坛,对科学、文明及管理进行深度解读,以人文之火温暖心灵,用理性之光洞彻时代,带领我们一起穿越迷雾,瞰见未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钱世政担任本次论坛的主持人。

 心怀广宇,穿越迷雾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院长、大气与海洋科学系主任张人禾首先发表主题为“大气科学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的演讲。张人禾指出,大气与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碳循环及其介面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及地球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是深入认识地球系统科学的关键所在,也是涉及碳中和领域最前沿的科学挑战。

  张人禾表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一个关键是能源转型,即实现使用清洁能源为主。清洁能源目前最主要的是风能和太阳能。而要建设太阳能和风电场,进行电力调度控制、电网平衡,以及成本估算,都需要建立精细化大气数值模式,开展太阳辐射和风场的预报。此外,近年来国内外频发的各种极端天气现象也警示我们,大气状况还涉及到能源安全问题,要加强天气和气候变化研究,提升预报能力,这是保证能源安全和有效供给所必须进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在主题为“新时代医学的新内涵、新目标”的演讲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闻玉梅表示,医学是最具有人文性和社会性的一门自然科学,在新时代,医学已经拓展为一门关心怎么保障人民健康、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具有新内涵的学科。而医者的任务和使命,在新时代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关爱生命、关爱患者,扩大为关爱人民生命共同体,所以就扩大到预防、扩大到环境;从医患共同体,扩大到医学要成为防治疾病、普及卫生健康的实施者,不仅要变成实施者,还要变成宣传者。所以,作为医者,还必须以科学为基础做好科普,为人民解惑,传递正能量,让人民放心。”

  闻玉梅建议,应考虑设立突发传染病的预警和防治的专门部门,特别要考虑动物和人源传染病互相合作的监测,重视传染病发热门诊的前哨作用,加强和国际组织的联系,特别要更重视老年医学,加强我们国内相关的预防和治疗规划,特别是加强创新性科研,设立专科培养人才。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国家天文台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首席科学家李菂从人类研究宇宙所经历的三次“意外”发现为切入点,回溯解析了宇宙的原子气体辐射、阿雷西博望远镜及星际磁场测量等对中国天眼FAST工程的启发。“不论是对于星际磁场的精确测量,从追赶到引领快速射电暴的新兴前沿领域,都只是中国天眼重要工作的一部分。它从2020年正式转入科学运行以来,已经大约有400个观测项目在开展,催生了超过150篇的学术论文,现在已经有7篇Nature,2篇Science,还有2篇《中国科学》的封面论文和1篇《科学通报》的封面论文,以及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这样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他指出,中国天眼FAST是中国过去30年历史性的积淀投入和科学研究历史性增长的结果。当今的中国已经发展到了全新的历史节点,不再需要去区别国内领先或者国际领先,二者已无实质区别。中国天文工作者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做出能够匹配我们所处的时代,并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有着相应位置的成绩。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发表主题演讲“北斗研发之路与弘扬科学家精神”,他首先分享了北斗三号系统研制中的技术突破与创新。林宝军带领的团队先后攻克了时频技术、Ka相控阵星间链路技术、导航卫星专用平台、卫星关键器部件等一系列“制高点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最终实现了北斗导航系统的全面国产化,并在时频、信号、空间精度等性能方面全面超过美国的GPS系统。

  林宝军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有担当,真创新,谋跨越:只有做从0到1的颠覆性创新,才能真正解决国家的重大需求。我们要坚持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从满足需求到创造需求、引领需求,从跟跑、并跑到领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增添中国动力。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高纪凡在题为“穿越周期,构建零碳新生态”的主题演讲中分享了他对未来15年光伏技术发展趋势的预判,即围绕高效率、高功率、高可靠性、高发电量四大核心优势深入展开,并始终以不断降低发电成本作为主攻方向。  

  他认为,中国的能源格局正在发生重大演变,深化电力体系改革、构建零碳新能源体系将是未来能源的发展方向。例如,我国还拥有大片广阔无垠的荒漠地带,约合128万平方公里,而仅需拿出其中5%的面积铺装上太阳能板,年发电量便可以达到10万亿度,满足全国全年的能源需求,这既能有效解决能源安全问题,也可以促进双碳目标的及早达成。“我们应当完全有理由预见,在2035年前后,我国将有望基本建成一个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体系,并使其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压舱石’。”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以“坚守为人群服务的初心”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1月8日起,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正式实施“乙类乙管”,“这意味着有更多的人会发生感染,我们的服务对象必须跨越个体到人群。”这也是为什么最近他经常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原因。“在社区我们就要抓住治疗的黄金72小时。上海在启动132名专家下沉到16个区,对各个区进行指导、培训,我们希望在早期对病人不仅仅进行营养与退热的对症支持,还要进行氧饱和度的监测,对发生重症倾向的病人迅速地进行干预。”

  对于未来不断加剧的老龄化社会,张文宏表示,大家必须要关注到将来肿瘤、老年痴呆症、心血管疾病等都会成为流行病,其发病率也不再局限于个体的水平。“为人群服务”这个概念是对整个医疗管理、医疗资源的重新配置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向未来,疾病的流行和传播可能是不确定的,但是对于大流行的管控,一定是不断追求确定性的过程。除了医疗资源,还需要科技资源、社区管理等一系列都要跟上。“这样,我们对未来就会充满希望。”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教授以“穿越迷雾瞰未来”做主旨演讲。陆雄文首先回应了他所提出的一个观点“为什么有科创不一定有未来”,着重从理念、体制、教育三个方面展开阐述。“我们要走向光明的未来,还要具备一系列的前提条件、必要条件。这些条件的不具备、不突破,抑制了这个社会的创新发展。”

  陆雄文进而指出,没有对科学规律的尊重和对科学精神的弘扬就没有科创的成功。“我们要成就科创,建成创新国家,任重道远。惟有卧薪尝胆、花大力气改革教育体制、科研体制,以二十年、三十年为维度,以造就一个世界级创新人才辈出的局面为目标,着力发掘孩子天赋,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激发人才潜能,满足科技人员较为优裕物质生活的要求,鼓励他们潜心研究、成就事业,鼓励他们积极拓展与国际先进同行交流合作。如此,经过两三代教育工作者、科学技术专家的艰苦奋斗,我们就有可能在多数领域突破‘卡脖子’围困,在少数领域有First in Class的发现和创造,我们就可以通过技术合作和交换,来更大程度地解除西方的敌对性压制。” 

  随后,陆雄文强调了管理的重要性,并对科创时代管理的赋能、引领作用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以及企业家精神发表了看法。“尽管科创是今天时代的主旋律,但它并不是那么强劲、清晰。所以我们必须倡导真正的大学精神、科学精神、企业家精神,这是国家和社会走进新时代、进行现代性转型的动力。”

 勇气为核,向上生长

  2023复旦管院新年论坛特别设置第二现场“瞰见新青年”,以“听见生长的力量”为主题,邀请到四位复旦优秀青年代表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理想与人生、事业与生活。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青年副研究员周明龙表示,作为青年教师,不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闭门造车,要拓展科研边界。为了跟上大数据时代的步伐,他希望能运用机器学习中先进的技术,完善和提升管理科学中的优化模型,从而用更有效的管理科学和运筹性的模型去解决企业难点,为智慧城市赋能。

  复旦大学遗传学博士、复旦大学MBA校友、复旦科创企业家营校友、浙江恒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朱向莹在发言中表示,她在复旦攻读博士时就埋下了一颗推动产业发展的种子。正是在这种使命感的召唤下,她在毕业后的十年间快速从一线研发人员成长为管理者,并通过复旦MBA的历练走出迷茫期,创办了一家科创企业。

  复旦大学校友、乡村笔记联合创始人、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汪星宇表示,他要做一家社会企业以解决社会问题,并以此获得更多的信任和资源,让自己的创业项目可以慢慢壮大。而在创业的过程中,他非常感谢复旦对自己的教育和培训,让他能够获得足够的底气和勇气、怀抱使命感地去做每一件事。

  复旦-港大IMBA学生、上海电视台第一财经频道主持人、上海市青联委员江予菲表示非常幸运可以就读复旦-港大IMBA项目来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她认为,无论是衡量企业价值还是人生价值,很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你帮助了多少人,我们通过创造价值与更多的人“共同收益”。

  一场凝练“昨日”历史精华、把握“今日”发展脉络、洞彻“明日”时代趋势的思想盛宴圆满落幕。2023年,复旦管院将继续心怀广宇、脚踏实地,与中国各行业企业、社会各界翘楚一起瞰见无限未来、领创时代新篇章。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陈静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