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8日电(林梅 郑莹莹)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4)举办之际,墨子沙龙日前首次牵手上海图书馆东馆推出系列科普报告的第一场——人工智能机器化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罗毅教授作为嘉宾,带来幽默风趣的解说。
人工智能、机器、化学家,这三者相结合,对科学研究意味着什么?人工智能引入科学研究会改变科学研究的范式,进而影响普通人的生活吗?罗毅教授娓娓道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真实世界是高维的,而人脑无法处理如此复杂的信息,所以我们只能“盲人摸象”,去研究从高维到低维的投影。这样一来,就丢掉了关联性,导致我们很难反演回事物的原貌。罗毅教授说,化学研究的“试错”就好像炒菜,即使配料完全相同,很可能一个人炒的就好吃,另一个人炒的就很难吃。这就是由于真实世界的复杂性。
百年来,尽管科学研究水平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这种“试错式”“炒菜式”的研究范式,依旧是现有的主流研究模式。
那么,依靠什么破局呢?
在罗毅教授团队看来,答案在于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解决高维度复杂问题提供了可能,而机器人可以解决效率和可靠性的问题。同时,AI的知识更容易被机器人理解,机器人可以为AI提供高质量的数据。可以预见,人工智能+机器自动化是未来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人工智能机器化学家是可行的。
罗毅教授带领的中国科大团队创制出了“机器化学家”——“小来”。据介绍,“小来”可以读海量文献,同时会指挥计算机建立模型进行计算,再融合理论大数据和实验小数据产生具有预测能力的人工智能模型,最终得到算法预测、验证全局最优的实验配方。
罗毅教授说,未来科学家会建立集中式智能、分布式创新的云平台,服务于更多的科学家,最终让科学家从复杂、重复的操作中解放出来,回归到真正的科学问题上。这就是“人工智能机器化学家”未来对于科学研究范式的重塑。
据悉,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上海图书馆、上海市浦东新区南七量子科技交流中心主办;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育基金会、上海市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上海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基金会、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协办。(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郑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