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1月4日电(郑莹莹)第十三届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颁奖典礼1月4日举行,表彰为上海科普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
第十三届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的申报工作于2024年6月12日正式启动,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在半年不到的时间里收到了533个申报项目,较2023年增长了4.1%,再次刷新了申报记录。
经过严格的形式审查、网上初评、线下复评和终评,包括提名奖在内的122个奖项出炉,获奖率为22.89%。
据介绍,作为全国首个由社会力量出资的综合性科普奖项,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设立于2012年。截至目前,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已累计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推荐项目超过4200项,涉及多个门类和领域。
在此次颁奖典礼上,重量级嘉宾共聚一堂,见证这一时刻。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朱美芳向获奖者表示了祝贺。

本年度获奖项目呈现多个显著特点,展示了上海科普事业的多元化和深入发展。
一是院士专家以身作则。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荣获上海科普杰出人物奖。他们不仅在各自的科研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还积极投身科普教育事业,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传递科学知识,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青年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本届评选中,青年科普工作者占比显著提升,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方式,为科普事业注入了新活力。这些青年才俊不仅在传统科普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还在新媒体、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积极探索,为科普知识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有力的
三是健康科普项目备受关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知识需求的日益迫切,健康科普项目成为本次评选的亮点之一。相关项目覆盖了营养、运动、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以多元化的形式,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健康知识。
四是科普成果深入人心。本次评选中的科普作品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学健康、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既有经典的文字作品、音像作品,也有漫画、互动游戏等新型科普载体。这些作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公众传递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认可。
另外,此次长三角科普联盟机构首次参与推荐并获奖,为长三角地区的科普教育带来新活力,促进了区域间的科普交流与合作,为科普事业的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支撑。
未来,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致力于继续通过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这一平台,加强长三角地区的科普合作,提高科普工作者的积极性。

现场还举行了2025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启动仪式。随着量子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范式、新业态对科普工作的需求正在持续扩大。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将在2025年设立专项奖励,鼓励在脑科学与脑机接口等关键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并致力于将前沿技术科普化的项目和人才。(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郑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