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华东政法大学学子深入乡村学校开展普法实践
2025年03月05日 15:34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3月5日电(徐银)2024年12月1日至2025年1月13日,华东政法大学“‘乡’寄希望,‘育’见未来”项目团队前往上海市崇明区庙镇学校、三烈中学、大公中学开展普法调研。在庙镇学校,通过对学校相关负责人的访谈,团队得知学校通过“1+N导师制”与崇明区三星中学、建设中学结对共建,为寄宿学生提供学业与情感方面帮助。此外校方向团队介绍了校园安全管理的精细化措施,以及应对乡村学生医疗救助困境的实践经验;同时指出家校共育中存在部分家长忽视家庭教育、法治意识淡薄导致的沟通壁垒,使学校在学生教育与安全保障方面存在一些压力。

团队在上海市崇明区庙镇学校开展模拟法庭活动

  团队在崇明区三烈中学重点调研学校在法治教育方面的创新实践。校方介绍,学校通过法治副校长分管制度定期开展普法讲座、法制演讲比赛、法制征文比赛等活动。此外学校引入案例式教学,收集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法律案例,在课堂上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法律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之后,项目团队走进崇明区大公中学,在与校方领导、家长代表的交流中团队得知学校存在“双留家庭”学生占比较高的问题。这些家庭学生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由祖辈等其他监护人照顾,这些监护人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法律意识淡薄,无法给予学生在普法教育方面的支持和引导,也难以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学生父母不在身边,学生易产生孤独感和心理问题,影响他们对普法教育等学习内容的关注和接受,容易导致他们在法律认知和行为规范上缺乏足够的亲情引导和监督。

  团队在对上述三所学校的调研中发现,三所学校在普法教育方面面临诸多困境。部分学校师资力量匮乏,校内缺少专业法律背景教师,现有授课老师在法律知识的深度讲解与系统性传授上存在不足,导致教学质量受限。同时,部分学校与家庭、社会在普法教育上缺乏有效联动机制,家庭普法意识淡薄,社会资源未能充分引入校园,无法形成全方位的普法教育网络。

  针对这些情况团队为三所学校量身定制了一系列普法宣传活动,团队希望为这些学校在推进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创新实践方面贡献自身力量。

  2025年2月18日至19日,团队陆续前往崇明区三烈中学、庙镇学校、大公中学开展普法实践活动。

  团队在访三烈中学为学生带来了生动的普法讲座与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导航学生法律职业梦想。团队成员黄渌洋以经典的“洞穴奇案”拉开“法律人生,导航指南”的讲座序幕。通过介绍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职业人士的工作日常,为学生们揭开法律职业的神秘面纱。在团队与学生的互动环节中,学生们积极参与法律知识竞答,团队为积极发言的学生送去了法律相关的奖品,表示对他们积极参与的的鼓励。

  此外,团队还邀请家长参与普法讲座,通过明晰家庭教育的法律责任、传授防范诈骗与校园贷的实用技巧,以及剖析未成年人犯罪诱因,帮助家长提升法律意识与教育能力,构建家庭安全防线,促进家校协同育人,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法律保障与情感支持。

团队在上海市崇明区三烈中学举办学生生涯规划指导讲座

  团队回访庙镇学校,在校方的组织与协助下,团队为学校中学部学生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团队成员黄瑾怡在普法宣传时将晦涩的法律术语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案例,用通俗易懂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团队还与学生一同开展了模拟法庭活动,在模拟法庭中学生们化身“小法官”,审理一起改编自真实校园内发生的民事案件。团队还精心设计了角色卡、证据清单等道具,让参与模拟庭审的学生具有强烈的代入感。

  最后团队前往大公中学进行回访,并在该校开展了一系列法治教育活动。大公中学的会议室内,上演了一场因篮球碰撞引发的“鼻骨骨折索赔案”。团队以真实案例为蓝本,组织学生扮演原告、被告、证人等角色,团队成员黄瑾怡、黄轶迪扮演法官与书记员,完整还原庭审流程。在庭审中学生们化身案件当事人,从证据提交到质证辩论,亲身感受法律的严谨与公正。同时,模拟法庭活动为部分学生的职业规划带来了新引导方向,参与模拟法庭活动的的学生陆晨曦表示,自己会多翻看一些法律方面的书籍,学习法律知识,努力考上政法类大学获得更加深入学习的机会。

团队与上海市崇明区大公中学部分师生合影

  “乡”寄希望,不仅是寄托,更是行动,“育”见未来,不仅要看见,更要践行。团队呼吁:让我们携手,将每一份微小的关注,汇聚成托举乡村教育的巨浪 。(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徐银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