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3月20日电(记者 缪璐)近日,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主办的第八届基层社区康复创新服务与能力建设院长大会召开。本届大会以“聚焦转型、提质升级、共建共享”为主题,来自卫生健康等相关机构的管理人员、康复领域的专家学者、全国各地基层医院的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基层康复事业的发展之路。
康复先行:转型期的时代担当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书记、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席立锁,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中国康复医学会副会长燕铁斌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席立锁在致辞中表示,康复与民众健康福祉紧密相连,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健康中国,康复先行”的理念,通过引入智能设备、搭建人才梯队、创新服务模式、推动科普宣教、织密服务网络等方式促进基层康复事业发展壮大。广东省在基层康复服务探索方面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期待续写粤港澳大湾区基层康复新篇章。本届大会恰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施的关键阶段,基金会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整合资源支持基层康复事业。
燕铁斌教授指出,科技发展为基层康复服务的提质增效提供了新路径,因此“聚焦转型、提质升级、共建共享”也是时代赋予的共同使命。当前基层康复事业处于历史性跨越关口,聚焦转型要把握好向全周期健康管理、医养康复多元联动、数据智能驱动三个关键方向的转向。提质升级需要强化基层康复人才梯队建设,推动智能装备基层社区普及化,构建三级医院-社区中心-家庭联动的康复服务链。他期待以本次大会为契机,汇聚各方智慧,打破壁垒,协同创新,推动跨区域协作与资源共享。
共建共享:基层康复的星星之火
值得关注的是,会上举办了“基层智能康复技术普及共建共享单位”和“基层康复创新服务与能力建设公益项目专家委员会”证书颁发仪式。
席立锁为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中蒙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镇卫生院、贵州省云岩区黔灵医院、云南省麒麟区三宝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省睢宁县中医院、湖北省大冶市第四人民医院、辽宁省抚顺县人民医院等14家基层医院颁发了“基层智能康复技术普及共建共享单位”证书,这是对其在智能康复技术普及方面的实践和成果的高度认可,这些医院将发挥共建共享作用,为其他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推动区域康复服务水平提质升级,让更多基层群众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康复服务。
基层康复的提质升级,离不开专业力量的智慧支撑。自基层康复创新服务与能力建设公益项目专家委员会成立以来,专家们深入一线开展技术帮扶、标准制定和人才培训,为基层康复事业注入强大动力。为了进一步加强专家团队建设,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基层健康管理服务专项基金常务副主任委员程东连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林洪生、南京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副院长李勇强等13位来自临床、科研、管理领域的专家颁发聘书,聘任他们担任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基层康复创新服务与能力建设公益项目专家委员会指导专家,为基层康复事业提供更加专业、精准的指导和支持。

康复实践:从无到有的蜕变之旅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林洪生带来了“中医主导下的肿瘤康复学科建设”的精彩报告,为肿瘤康复提供中医视角的思路与方向;南京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副院长、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总务基建处处长李勇强分享了“康复医院的规划建设与后勤管理”的经验,助力提升康复医院运营管理水平;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黄埔医院院长刘悦探讨了“康复专科面临的困境与对策”,为康复专科发展出谋划策。
基层康复分享会环节,聚焦基层康复医学科的经验分享与创新探讨。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黔灵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杨永杰介绍了“创新机制、强化基层,探索中西医结合特色康复专科建设之路”;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镇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院长梁芳秀讲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阳朔县阳朔镇卫生院康复医学科的建设之路”。这些分享为基层康复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维度参考,激励更多基层医疗机构在康复领域不断探索前行,共同推动基层康复服务水平迈向新高度。
本次大会为基层康复领域的从业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分享经验、凝聚共识的平台,为基层医院发展提供新思路,促进康复服务模式、技术等创新。对于推动基层康复事业发展,实现“人人享有康复,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基层康复事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缪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