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3月22日电 (记者 许婧)场端随动激光雷达赋能智能停车场、多模态大模型助力交通事故自动定责、亚低温脑保护助力中风恢复......22日,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举办“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学者计划项目展示交流会”,聚焦能源、健康、人工智能融合等前沿交叉领域,吸引了全校十多个学院的未来学者计划研究成果,充分展现了高校青年学子的创新活力和学术风采。
“溥渊未来学者计划”是溥渊未来技术学院作为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于2023年2月发起的一项工作,该计划面向全体上海交大优秀本科生择优支持,设立专项资金和个性指导,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前沿创新力以及卓越领导力的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两年来已吸引了来自机动、电院、材料、化工、环境、生命、生医工、医学院、巴黎高科、航空航天、物理天文、密西根学院等十多个学院近百名同学,其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代表。

随着智能交通的发展,停车场自主停车技术是其中不可获取的一环。为实现停车场自主停车这一情景,常见的有车端智能技术,通过车辆自身的传感器定位,寻找车位并进行泊车。然而车端智能技术在泊车和运行管理中有其局限,感知范围易受遮挡、决策难以全局调度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记者在现场看到,溥渊未来学者计划学子戚治齐开发了一种基于场端随动激光雷达的车辆跟踪系统,采用创新思路解决这些难题,通过引入场端感知控制实现车辆的全局调度。在车辆进入停车场后,司机即可下车,将车辆于系统交接进入自主泊车模式,停车场将会使用激光雷达得到车辆的实时位置,同时根据停车场目前的车位信息,统一规划车辆行驶路径,避免和其他车辆间的碰撞,并控制车辆停入指定泊位;而当司机需要取车时,在指定位置发送指令,车辆随即就可以由停车场远程规划路径,控制车辆行驶至司机身边,并完成与司机的交接。
该方案为智能停车场这一应用场景提供技术支撑,推动车路协同技术在特定场景下的创新应用,希望能够对基于场端智能的智慧交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未来学者周梓谨开发了一套基于SwinBERT的多模态交通事故自动定责系统,旨在通过视频理解技术实现交通事故责任判定的自动化。
当前的机动车事故责任认定多依赖人工分析现场视频和图片,存在效率低、成本高、主观性强等问题。如何利用智能技术高效、公正地完成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成为智慧交通发展的重要课题。该项目系统聚焦于从事故视频中提取关键场景信息,如车辆动态、碰撞细节及环境特征,无需依赖额外的文本输入。
SwinBERT凭借其对视频中时空信息的强大建模能力,可准确完成事故事实描述,包括车辆位置关系、事故发生过程等。在事故原因推断方面,系统使用微调后的SwinBERT模型,通过深度学习技术提升对复杂事故场景的理解能力。结合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从法规库中检索与事故场景相关的条款,同时引入知识图谱检索增强生成(KGRAG)技术,将法规结构化,帮助模型了解条款之间的逻辑关联,为责任认定提供更加合理的依据。整个系统由事实提取模块、原因推断模块和法规推荐模块组成。用户仅需上传交通事故视频,系统即可生成完整的事故报告,包括事故事实描述、事故原因推断以及适用法规推荐。
相比传统人工分析方法,该系统显著提高了效率和公正性,尤其在处理复杂、多方责任争议的事故中具有优势。本项目展示了多模态大模型在交通事故定责中的广阔应用前景,不仅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智能交通治理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介绍,溥渊未来学者计划由专项奖学金支持,针对未来能源技术、未来健康技术、人工智能融合等领域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在不同专业背景的导师团队指导下,聚焦关键核心科学技术问题,基于兴趣驱动开展项目研究,不断夯实知识基础的活学活用,激发内在科研兴趣和学术志趣。学生不仅可以与顶尖教授们开展科研探索,还可有机会参与顶尖科研机构的项目,培养自主学习和组织跨学科知识的能力,为未来自身的学术生涯发展与职业发展树立远大目标。目前,三位同学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产业赛道金奖,两位同学获2024年中国机器人大赛三等奖,五位同学获国家级奖助学金,八位同学获国家公派留学资格,一位“未来学者”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子刊等国际顶刊投稿。
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是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首批12所未来技术学院之一,于2021年8月正式揭牌成立。学院在全国首次设立“可持续能源”“健康科学与技术”两个本科新专业,并携手医学院探索“4+4+X”医工交叉本博贯通MD+PhD项目,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卓越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本硕博培养体系。致力于打破学习边界、学科边界、学校边界,探索构建具有世界影响、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教育体系,面向未来产业培养战略型、国际化科技领军人才。(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许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