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4月10日电(记者 许婧)首届中国文化心理学高峰论坛暨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院成立大会9日举行。
心理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始终发挥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繁荣进步的重大作用。文化心理学是心理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而中国文化心理学是一门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旨在从中国文化的视角出发,研究心理现象、心理行为及其背后的文化逻辑,试图构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意在突显“心理学研究范式的中国化”“形成和发展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的中国特色心理学话语体系”等意蕴。
2024年4月7日,上海交大正式成立以“心理学+AI”为办学特色的心理学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长傅小兰教授担任首任院长。今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29周年、交大心理学院成立一周年之际,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院正式成立,挂靠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开展工作。
研究院的成立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学理论相结合。研究院将围绕“立足本土文化,创新心理研究,服务社会发展”的宗旨,构建学术研究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科普教育中心,推动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通过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AI+心理学”特色研究,发展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的中国特色文化心理学学科,争取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一个中国文化心理学发展的国家级核心学术研究平台、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和服务于健康中国战略的高端智库。
研究院的成立,也将进一步深化心理学院学科交叉的创新特色:一方面,通过开展心理学与国学、哲学、中医药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搭建世界一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学学术交叉和研究平台;另一方面,利用AI技术助推中国文化心理学发展,通过大规模数据获取、精准数据分析、AI创设文化情境、智能辅助实验设计等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AI+心理学”特色研究,通过深度交叉融合,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心理学中国学派,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中国文化心理健康思想。
上海交通大学主办首届中国文化心理学高峰论坛,是一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学深度交叉融合的创新实践。论坛汇聚全国顶尖专家学者,共同深入探讨中国文化思想对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深远启示,以及传统文化在社会活动中的调整、表达、传递及其渗透与影响,不仅为中西方心理学的对话搭建了重要平台,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心理学理论的相互借鉴与融合,还将为推动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服务于中国人乃至东亚文化圈的心理健康需求,提供更具文化适应性的理论与方法,期待为探索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心理学学科体系,为增进民生福祉贡献智慧与力量。
为期一天的论坛结合不同主题,以“主论坛+平行论坛”的形式展开。主论坛中,暨南大学苏国辉院士、上海大学郭爱克院士、中山大学姚志斌教授分别以《心理健康与生活方式干预》《大脑-认知-心理的整体性-复杂性-演化性的探索及伟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医学的乡愁》为主题,深度交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学、医学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院未来将以传统文化为根,以现代科学为翼,与海内外英才共研心学真谛,同筑理论高峰,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成就。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科也将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立足中国实际,面向世界前沿,深入开展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为提升国民心理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许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