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4月11日电 (郭晶莹 殷晓 许婧)10日晚,上海大学宝山校区工程训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灯火通明,70多名“创新中国”第29季课程班学生在这里上了一堂沉浸式“行走”思政课。同学们在这里深度体验数字时代创新技术的快速发展。
位于宝山校区的工程训练中心是上海大学教学规模最大、学生受众最多的实践教学基地,拥有大工程数字、创新、制造三个平台。工训中心副主任张海光副教授身背小扩音器,带领同学们一一参观了3D打印实训室、智能产线实训室、激光实训室、木艺实训室等,接触前沿智能制造、数字控制铣床、3D打印、自动化机器人等科技实训设备及工艺。

在大工程数字楼,同学们近距离触摸了航空领域主流仿真软件美国Nastra仿真平台,亲眼看到校友王兴兴公司研发的宇树机器人等,深入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医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张老师向同学们介绍,机器狗可以轻松翻越障碍物,并通过智能相机实时观察环境,根据感知的环境对下一步行为进行判断。这种能力使其在工业巡检、地形探测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例如,在高危工作环境中,机器狗可以代替人类进行地质勘探、监测有毒气体等任务,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安全性。多样化的创新互动体验让同学们对未来科技创新充满期待。
同学们还对平面磁悬浮输送系统的自由悬浮、非接触、智能运动等产生兴趣,了解关于计量学的一些基础知识与中国成就。张老师边讲解,边勉励学生掌握硬核本领,争取中国智造的记录里有大家的创新成就。
在大工程创新楼的3D打印实训室,同学们惊叹于商代金面罩青铜人头像模型的复刻制作,触摸3D打印出的“黑悟空”摆件,近距离感受3D打印技术从设计到制造的全流程。通过观察工业级3D打印机的操作,同学们了解到其在文创设计、工业设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深刻体会数字化制造的魅力。激光实训室则展示激光切割和打标设备的高精度加工能力。同学们认真观摩展陈的工艺品,了解激光加工技术在工业和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木艺实训室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同学们观赏智能木工设备制作的展品,体会工匠精神与创新思维的深度融合。

最后一站同学们来在大工程中心制造楼,见证智能生产线实训室。大家在张老师带领下,见证高度自动化的智能生产线如何通过机器人智能铣削、智能视觉力觉、智能检测等技术,完成从个性化订单到最终产品交付的全流程。观察生产线的运行,了解了零部件生产、装配、出入库到成品件包装等多个自动化单元的生产制造过程,感受到智能制造技术的高效与精准。
此次“行走课堂”,上海大学大思政课建设的一次创新举措,助力大学生养成大工程观、创新思维与系统思维。同学们近距离接触科技前沿,浸润工程文化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学们眼见为实,见到了宇树机器人,观摩了芯片的诞生历程演示,接受了质量文化、创新教育与安全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报效国家的使命感。
课程结束后,同学们在学习通课程讨论区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赵同学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对创新创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张海光老师对创新创意设备及机器人工艺的讲解,让我看到了科技与创新结合所产生的巨大能量,意识到创新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基于对现有技术的深入理解和巧妙运用。”许同学则感受到“创新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责任担当——王兴兴校友用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的背后,是‘让中国智造惊艳世界’的信念。”大家纷纷表示,工训中心的参观让“创新”二字更为具象化,唯有将个人创新与国家需求结合,才能让技术真正服务社会。(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许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