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上海大学 “沪战记忆·城长新声”实践团队——以淞沪抗战文化为纽带 构建城市记忆传承新范式
2025年04月14日 15:13   来源:中新网上海  
团队成果:两次淞沪抗战及相关文学见证领域的主题研究知识图谱

  中新网上海新闻4月14日电(许婧)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纪念“八一三”淞沪会战 88 周年、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93周年。上海大学“沪战记忆·城长新声”实践团队由来自文学院、美术学院、计算机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的本科生组成。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该实践团队推出新的研究实践成果,通过文化研究与城市更新的深度融合,为弘扬民族精神、塑造“抗战上海”的城市形象提供新方案。

  淞沪抗战文学不仅是抗日战争民族精神文化总动员的开始标志,更是海派文化在危机中实现自我更新的重要见证。上海大学“沪战记忆·城长新声”团队系统梳理了 127 部淞沪抗战文史资料,涵盖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等 12 种文体类型,创新性地将商务印书馆、上海国立音专等文化地标纳入研究视野。研究发现,商务印书馆在 1932 年“一二八”事变后迅速推出《复兴教科书》,开创了“文化抗战”的先河,为战时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项目团队运用知识图谱分析技术,深入剖析《七月》《新华日报》等进步刊物的文化动员作用机制,并重点解读了丘东平、曹白等作家对战争个体经验的独特书写,有效弥补了现有相关领域对淞沪抗战文学价值挖掘不足等学术缺憾。

  “沪战记忆·城长新声”团队创新打造“淞沪抗战文学地图小程序”,系统整合 90 余个文学遗迹点;独立编写了 15000 余字的淞沪抗战文化校本教材,以上海为枢纽,通过支教、寒暑托班等形式辐射全国 8个省市,惠及千余名学生。相关教学评估显示,97% 的参与者高度掌握了课程内容。在教育实践方面,团队首创“剪映烽火岁月”特色课程,创造性地融合非遗剪纸艺术与抗战历史教育。在河南、浙江等地的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制作“抗战名将翁照垣”剪纸书签、诵读《吴淞口的哨兵》等沉浸式活动,实现了“淞沪抗战 + 红色教育”的有机融合。

  “沪战记忆·城长新声”团队深耕淞沪抗战文化的发展策略研究,相关成果已获上海图书馆等机构的战略合作支持。团队计划推出《沪战记忆·城长新声》系列展览,借助文献史料与沉浸式互动装置,多维呈现上海在战火中的创伤与重生,让抗战的城市记忆深植于公众心中。(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许婧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