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4月23日电(记者 李佳佳)日前,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周志峰在第19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发表题为“2025,AI照进现实之旅”的主旨演讲,分享了对AI投资的见解,和对AI市场演进路径的推演与预判。
他认为,任何一轮科技浪潮,都开始于底层基础技术的耕耘,其中有两个核心技术指标,一是性能,从“能用”到“好用”,二是成本,从“高不可攀”到“轻松消费”,当这两个核心指标均达到临界点时,应用就会爆发。2025年会是AI应用全面落地的大年。
启明创投作为过去十几年里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最活跃的投资机构之一,自2013年就把AI作为一个聚焦领域进行投资。截至目前,启明创投已累计在80多个AI项目上投资了100亿元人民币,其中20余个已成长为上市公司或独角兽企业,包括全球首家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优必选、全球首家通用自动驾驶和首家Robotaxi上市公司文远知行等。
近两年,大模型领域无疑是人工智能市场最热闹的领域,启明创投已投资了14家大语言模型、多模态模型、具身智能模型或端到端智驾模型的领军企业,这个数量在亚洲位居前列。同时启明创投协助管理着规模达100亿元的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这些“触点”为其判断AI行业的发展脉络提供了更多的数据,能够更好地训练其投资思维模型。
周志峰指出,过去几年,启明创投一直把AI的投资分成三个层次,首先是基础设施层(Enablement Layer),包括工具链、数据软件、AI安全及训练推理加速等赋能技术,以及AI芯片和云算力平台等硬件基础。其次是模型层。他说,中国有众多的模型公司,但策略千差万别,如智谱AI致力于建设AI时代的“发电厂”,而银河通用等则通过底层核心模型能力开发真正对产业有巨大影响力的产品和应用。
“可能在未来的两三年内大家不会再称呼他们为AI企业、模型公司,而是定义为‘应用企业’。很多投资人认为大模型公司没有价值,我完全反对,因为没有哪个企业只想做模型研发,大家都想做一家产生巨大价值的应用企业。只不过在这个阶段底层技术没有完全成熟,在模型层做创新是实现差异化的最佳方式。今天所谓的‘模型公司’最终一定是一家应用企业,这是当下投资模型创新的意义所在。”
启明创投对于AI的投资第三个层次是应用层。周志峰认为,在AI大市场中,应用层企业将占据市场主体地位,从数量上看,预计99%的企业都将是应用企业,并捕获到AI技术浪潮70%-80%的价值。“我相信,2025年会是AI应用全面落地的大年,用历史性的范式规律来看,AI技术的发展确实到了应用该落地的阶段。”
之所以说是2025年,而非2024年甚至更早的2023年,周志峰觉得原因是任何一轮科技浪潮,都开始于底层基础技术的耕耘,其中有两个核心技术指标,一是性能,从“凑合用”到“真正好用”;二是成本,从“高不可攀”到“轻松消费”,当这两个核心指标均达到临界点时,应用就会爆发。“我认为2025年AI的性能和成本已达到了这个临界点。”
过去半年,AI模型的发展迎来突破性进展。自OpenAI于2023年11月推出具备卓越推理能力的O1模型,到DeepSeek在2024年1月发布R1模型,再至OpenAI本周重磅发布的 O4多模态理解与生成一体化模型,新一代AI模型实现了性能的跨越式提升。在技术迭代的驱动下,同时AI使用成本呈现出每年超百倍的显著下降趋势。周志峰判断,随着性能与成本的双重指标触及关键阈值,2025年将成为AI应用从单一工具向平台性产品转型的重要节点,这一演变路径与互联网时代的应用发展之路高度契合。(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