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4月27日电(许婧)26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蓝皮书》显示,当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算法成为新型生产资料、算力形成基础生产力、智能模型衍生出新生产关系时,传统产业的技术代差将被重新定义。AI 在“技术穿透力+产业纵深度”领域的双重突破,将重组要素资源、重构产业价值链和重塑产业生态,在关键领域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可以用“6+3+3”概括。
这6个特征趋势分别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各产业数据-信息-知识的迭代;数据和算法驱动的全链条智能化;智能化催生流程与组织的范式创新;垂直行业深度定制化;人机协作模式快速发展;云边端协同的轻量化服务。
3大融合趋势为:多模态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的结合,推动制造、医疗、服务等场景向具身化决策演进;量子计算与生成式AI的融合,将加速新材料研发和能源系统优化;神经拟态计算与脑机接口的突破,预示着人机协同新范式的到来。
3个主要挑战是:技术伦理与治理框架的完善,企业和个人数据隐私、算法透明度等问题需通过政府监管与技术创新同步解决;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长期布局,随着多模态大模型、具身智能等技术发展,AI将逐步实现从小场景到通用场景的跨越,在复杂场景中有待协同拓展;全球化竞争背景下的生态竞合,未来国家与城市竞争的关键有待提升“技术能力+产业禀赋+生态协同”的综合优势。
蓝皮书主编、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人工智能+"行业研究团队负责人史占中教授介绍,该报告梳理了人工智能发展现状与趋势,通过对相关产业领域主要应用场景与典型案例的跟踪研究,深入剖析AI在行业深度应用中的潜力及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希望为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行业企业提供决策参考,助推传统产业的AI转型升级,引领产业创新发展。
报告认为全球正在见证一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技术—经济”范式重构,人工智能作为拥有自我进化能力的通用赋能技术,正以指数级创新速度突破“技术—经济—社会”的三重边界,其影响力已超越传统ICT技术的历史坐标系。人工智能的技术路径和产业生态尚处于不断演变的阶段,有望出现新的主导技术路线,赋能行业发展,也将带来更多可能性,如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量子计算、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产业领域加速融合,将催生出更多新的科技和产业赛道。
史占中还指出,AI 赋能行业的浪潮既是技术革命+产业革命,更是认知革命。未来产业竞争的本质,将演化为“数据密度×算法精度×场景厚度”的乘积效应,而谁能率先构建起AI原生型产业生态,谁就能在人工智能时代抢占价值创造的制高点。这既是技术经济范式的迭代,更是人类认知疆域的拓展,其深远影响将超越产业变革本身。
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主办、行业研究院"人工智能+"行业研究团队承办的蓝皮书发布会26日在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举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宏民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作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也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核心领域。人工智能产业是一个“T型行业”,垂直维度代表核心技术突破,如算法、算力、数据;横向维度代表跨行业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蓝皮书》发布是安泰"纵横交错,知行合一"战略的重要成果之一,它不仅为产业实践提供指南,更为理论研究沉淀范式,助力中国在全球AI竞争中构建话语权。
当天,与会嘉宾就负责撰写的模块结合当下最新态势做了进一步解读。(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 李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