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8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8日走访上海电机学院了解到,暑期,该校机械学院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高年级学生的课堂延伸到多家企业的工厂车间。28名学生以“准工程师”身份沉浸式驻企实习两个月。从6月23日到7月8日,“准工程师”们实习已过半月。
校方告诉记者,本次驻企培养三大企业分属机器人、航空航天、高端智能制造核心板块,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高层次的实践场景。这不仅是上海电机学院作为应用型高校改革试点的一次重要探索,还是该校以“驻企探路”撬动人才培养深层变革的战略“落子”。

“以产业板块为桥,让企业深度参与育人全链条,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应用型人才成长注入‘源头活水’,这正是我们改革的核心要义。”机械学院院长刘军教授表示,在学院规划中,这场人才培养改革需系统打通校企协同的“任督二脉”,从大一认知到高年级实战,让产业活水贯穿育人全程。
据悉,为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咬合,学院与企业共同构建了深度协同育人机制,组建了由企业骨干工程师与校内骨干教师构成的“双导师”团队。双方基于教学大纲要求,紧密结合企业当季实际生产任务与技术攻关要点,联合开发了涵盖零部件设计方案优化、航空制造工艺、三维模型数字化等核心技能的模块化实训项目,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零时差”匹配。
据介绍,在这一机制下,企业导师聚焦实战技能传授,校内导师则负责观察学生表现、收集企业反馈、协调解决难题,保障“车间课堂”的高质量运转。教学方案亦根据实际反馈动态优化,确保理论不悬空、实践有依归。
“我的实习围绕FG塑壳断路器机构展开。在核对过程中,我发现了几处图纸与3D模型不一致的地方,通过与技术部同事沟通,最终确认是图纸更新不及时导致的。这让我明白,在机械设计领域,图纸是工程师之间沟通的语言,必须保持高度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同时,我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只有各部门密切配合,才能确保产品设计和生产的顺利进行。”学生章逸凡8日对记者说。
“从‘纸上谈兵’到‘上手能做’是同学们最大的变化。”作为校内导师的欧阳华兵老师对记者表示。据介绍,在设计环节,学生们已能跳出纯理论框架,结合生产工艺调整方案细节,真切理解“设计图纸必须适配制造能力”的核心逻辑;在测量环节,学生们对“微米级误差影响飞行安全”有了具象认知;在装配环节,从部件定位的基准校准到铆接顺序的流程把控,学生们逐步吃透了“每道工序都关联整机性能”的行业准则。“这些在真实生产场景中淬炼出的技术素养,让学生不仅懂原理,更会解难题。”欧阳华兵说。

合作企业同样对沉浸式驻企实习模式高度认可。“我们非常欢迎同学们走进工厂车间。”相关企业总工程师郭洪杰表示,“在与学校紧密沟通后,我们希望同学们能够充分了解飞机制造的各个环节,并以企业员工的标准鼓励他们在实际任务中动手、动脑。”看到同学们从初入企业的懵懂,到能独立寻求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她表示:“未来我们将持续优化带教方法,助力院校教学资源升级;同时希望借助学校平台,推进加工工艺优化方面的研究和测试,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教学改革的“活水”不仅在高年级涌动,对于大一学生,机械学院启动认知实习改革。该学院聚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智能制造、集成电路及新能源汽车五大产业领域,组织了大一新生分别前往18家企业,开展为期一周的认知实习,切身感受五大产业板块的企业实际生产场景,技术发展路径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这次认知实习像一扇窗,让我初见航空制造与芯片产业的真实模样。C919的研发故事、芯片设备的精密运转,极大拓宽了我的视野。交流环节,企业专家建议我们学好专业课,尤其是高等数学,参与科创锻炼建模。这些都成为我前行的方向,让我对未来的学习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将升入大二的何川对记者说。
“不同产业不同企业的认知实习不是简单的‘换地方’,而是重构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刘军教授强调,这种“产业初体验”并非走马观花,而是通过实地考察与自主研学,学生得以在专业学习初期触摸产业脉搏,为后续学习注入内生动力。(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