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共襄科学盛举 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在上海举办
2025年07月10日 08:47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10日电(记者 郑莹莹 张素)7月8日,由未来论坛与上海星力泰克共同主办的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在上海世界会客厅举行。

  作为由科学家和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国际性科学奖项,未来科学大奖自2016年设立,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

  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科学峰会汇聚知名科学家,围绕生命科学、物理、化学、数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前沿领域,展开了一场场深度学术报告与跨界对话。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李政道讲席教授、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2016-2018),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Program Committee联席主席丁洪在开场致辞中表示,十年来,未来科学大奖已评出了39位杰出获奖人。庆典荣幸地迎来了17位获奖代表,共同绘就了一幅璀璨的科学星空图。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香港中文大学李嘉诚医学讲座教授、香港科学院院长、2016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联席主席卢煜明,以《创造分子诊断领域范式转变》为题进行主旨报告。西湖大学讲席教授、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管坤良,以《细胞和器官大小的调控》为题进行主旨报告。

  对话环节,卢煜明教授、管坤良教授,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主任、2018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李家洋,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教授、2022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李文辉,华普生物科学创始人、小路生物创始人、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2018-2023)刘勇军,西湖大学校长、2017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施一公,分别围绕“未来肿瘤领域可能产生的突破性进展”“智能育种在技术及应用层面的挑战”“生物医学领域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融合”“未来基础医学领域和临床转化医学之间的协同”“ AI如何塑造未来生物学的研究模式”展开交流,并围绕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

  施一公教授认为,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学生要拥抱AI,用好AI,利用AI拓展科学研究的边界,同时要打好基础,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跨学科合作,让自己走得更远。

  在“未来已来:量子、超导、核聚变 - 物理专场研讨会”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2017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潘建伟教授表示,未来 20 年,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的融合将成为重塑人类文明的关键方向。对于未来 50 年,年轻人应选择自己热爱且能吸引自己的研究方向,因为只有热爱才能持之以恒。

  会上还举行了“化学助力美好生活 - 化学专场研讨会”“数学的未来十年 - 数学专场研讨会”“安全护航AI未来 - 计算机科学专场研讨会”。

  在闭幕致辞中,卢煜明教授宣布,盛大庆典系列活动将于今年十月在香港迎来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

  未来科学大奖成立十周年之际,“科学点燃青春: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对话青少年”——科创校长空间站特别活动9日于上海自然博物馆举行,激励青少年勇敢创新,传承科学精神。(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