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14日电(记者 殷立勤)7月11日,受台风“丹娜丝”影响上海局地出现暴雨天气,上海市启动应急响应,发布雷电黄色和暴雨蓝色“双预警”,强降雨持续笼罩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上空。借助华东空管局“分钟级”降雨强度量化观测体系提供的精准气象支持,一架航班抓住雨势减弱的短暂窗口平稳落地。
降雨强度是影响航班起降的关键因素之一。据统计,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高峰时段,不到2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降,现行国际民航组织“小时级”标准,已难以满足瞬息万变的中国民航运行需求。为此,华东空管局在民航局空管局指导下,开创性构建“分钟级”降雨强度量化观测体系,显著提升了华东航空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全域感知,让每一滴雨被看见
民航气象观测员按照行业规范,对降雨强度的判定以人工观测为主,但通过目视感观容易产生人为因素偏差。为提升监测精度,华东空管局突破传统监测瓶颈,深度整合雨滴谱仪、相控阵雷达及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等多元探测设备,搭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立体监测网络,实时精准捕捉机场各跑道端的降雨信息,为飞行员决策落地提供客观、可靠的数据支持。
一把尺子衡量,树立行业新标杆
华东空管局致力于制定“航空”气象判定标准。在民航局空管局、华东管理局的支持下,针对降雨判定标准主观性强、精准度低的现状,联合辖区内37家机场、8家航司,综合考虑季节、地域等因素,经过4年的数据分析和运行验证,首创“分钟级”降雨强度量化观测体系,并编制出具有推广价值、可操作性强的实用指导手册,将降雨强度判定从“一小时的模糊估算”升级为“一分钟的精准量化”,为华东地区提供科学统一的判定标尺。
无缝隙管理,协同运行更高效
从机场跑道边的气象传感器实时采集的降雨数据,经告警平台深度分析处理,再精准推送至一线运行岗位,各环节紧密衔接、一气呵成,实现60秒内气象信息的无缝流转与应用。这使机组能精准捕捉降雨间隙,优化航班起降方案,同时为机场跑道状况评估提供有利数据支撑,深度推动气象服务与运行决策融合,全面提升机场运行效能。
此次降雨强度量化观测体系的创新突破,精准响应了民航运行的实际需求。这一成果为后续行业技术提升与标准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航空气象服务迈向精细化、智能化踏出重要一步。(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