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19日电(记者 缪璐)在当前软件开发流程向持续交付和高质量保障同步推进的背景下,软件测试团队正由“质量守门员”逐渐向“创新助推器”角色转变,测试自动化也已成为提升产品可靠性和开发效率的重要支撑。在这一过程中,低代码技术正成为测试自动化、敏捷开发与DevOps流程中的关键一环。据Gartner预测,到2027年,低代码开发在全球应用开发中的占比将超过65%。当前,软件系统集成测试领域正顺应这一趋势,借助低代码平台,推动自动化测试与持续交付的深度融合。
低代码(Low-Code)与无代码(No-Code)技术的崛起,在为测试自动化带来了新机遇的同时,也对测试工程师的技术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拥有近十年跨平台软件系统集成测试与自动化经验的行业专家贾晓箐,正是在这一浪潮中不断探索与实践的佼佼者。她认为,测试自动化的根本目标并非“零人工”,而是将重复、繁琐的劳动转化为可复用的内置功能,让工程师能够集中精力开展更具价值的探索性工作。
早在构建API自动化测试框架之初,贾晓箐便深刻体会到:框架越灵活,维护成本往往越高。虽然纯脚本实现便于把控,但也会提高非专业QA人员和产品人员的学习门槛。在多次与业内同僚的沟通中,她发现,若能在保留测试脚本强大逻辑能力的同时,将常用操作以可视化组件呈现,测试编写与执行的效率将显著提升。
基于这一思路,贾晓箐牵头设计了一个轻量级低代码测试平台。该平台核心分为三层:底层依旧是她开发的接口封装与功能函数库;中间层引入流程编排引擎,通过可拖拽的节点定义数据输入、API调用、结果比对等步骤;最上层则是一套基于Web的前端UI,允许非技术人员通过“所见即所得”的方式设计测试用例。平台还内置了常见的断言模板与参数化输入表格,当团队需要新增测试场景时,只需在界面上简单配置,即可自动生成对应的执行脚本,并无缝接入现有CI/CD流水线。
据贾晓箐介绍,该平台不仅能让QA团队从繁琐的脚本排版中解放出来,同时还能大幅缩短了新成员的培训周期。更为重要的是,当业务方针对新功能提出临时测试需求时,产品经理或项目负责人无需等待核心团队编写脚本,即可通过可视化界面自主排布测试流程,系统自动生成流程报告并自动发送邮件通知。如此一来,即便是在“功能上线前夜”,团队也能有条不紊地根据报告应对测试工作。
从行业角度分析,贾晓箐的低代码技术实践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借鉴价值。首先,她设计的低代码平台打通了“技术团队-业务团队”的协同壁垒。以往,业务方由于缺乏技术背景,往往对测试用例的编写和执行避而远之。而现在,借助该平台,业务方能够通过可视化、图形化的方式参与测试设计工作,甚至在迭代评审阶段模拟用户路径,对核心逻辑进行验证。其次,平台的模块化组件和脚本生成模式,实现了测试用例库的标准化管理,有效避免诸如“同一功能,不同人在不同时间各写一套脚本”等重复劳动情况发生。此外,将可视化设计和底层脚本执行分离的这一优秀设计,使平台更易于融入多语言、多框架的混合环境——无论是微服务API,还是前端UI自动化脚本,都能通过统一的节点映射和执行引擎,达成跨项目、跨团队的测试资产复用。
展望未来,测试自动化与低代码的结合将朝两个方向深化:一是智能化:借助大模型及AI技术,测试平台可实现用例自动生成、缺陷定位辅助与自适应用例维护,进一步降低人工编排成本;二是生态化,测试平台将开放更多API与插件接口,与监控、日志、性能分析等工具形成闭环,构建测试即服务(TaaS)的生态体系,让测试能力成为企业差异化竞争的软实力。
正如贾晓箐所言,“低代码并不会削弱测试工程师的专业价值,反而会驱动我们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测试策略设计、风险评估及流程优化等更具战略意义的事项上。”如何在这一浪潮中保持技术前瞻与可落地的平衡,将考验每一位软件测试从业者的创新眼光与实践能力。唯有在技术与流程并重的道路上持续探索,测试团队才能真正从“质量守门员”转型为“创新驱动者”,与产品共同成长,为用户交付更可靠、更极致的数字体验。(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