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23日电(张亨伟)自2008年起,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项目已连续开展18年,成为聚焦“三农”问题的大型社会实践与调查研究项目。在这个暑期,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调研队伍聚焦“农业强国建设”主题,又赴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开展调研。
据悉,这一项目已深入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乡村,累计填写问卷超25万份,撰写报告万余篇,形成完备数据库,不仅是学校实践活动的闪亮名片,还通过实地调研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为教师科研提供丰富一手资料。
调研团队深入嘉鱼县五镇十村,借助电子问卷描绘村民生活图景,梳理乡村发展脉络,探寻农业强国建设在基层的实践。面对方言隔阂,学生们以“拉家常”姿态耐心沟通;遇农户提及农业生产难题,便详细记录并联系当地农业部门寻求解答,以严谨态度确保问卷真实,以实干精神回应农户需求。
此次实践让学生深刻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目睹嘉鱼莲藕产业从传统种植迈向深加工的全链条蜕变,直至成为餐桌上的佳肴,他们真切领悟到农业强国建设的真谛——它不是空洞概念,而是农户账本上的鲜活数字,是乡村面貌的持续更新。
调研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把脚印留在泥里。田埂之上,草帽随学生忙碌身影摇曳;菜畦之间,他们弯腰劳作,一场沉浸式劳动教育在田间地头展开。学生们跟随老师认识嘉鱼县的“两瓜两菜”——冬瓜、南瓜、包菜、白菜。农家院里,大家分工协作,清扫落叶、学做特色菜,切菜声与柴火噼啪声交织,汗水浸透衣衫,这是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最深刻的体悟。劳动实践让学生懂得土地与生活的联结,收获比书本更鲜活的知识。
团队走进簰洲湾镇中堡村。驻村二十余年的村书记含泪讲述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往事:洞庭湖地区60余名村民组成突击队,闻令投入战斗;洪水汹涌时,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将救生装备让给村民,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防线。灾难中,19名战士与数十位村民长眠于此,书记哽咽道:“战士们把生的希望给了我们。”在98抗洪纪念馆,学生们驻足沉思,深刻感受到“惊涛虽远,抗洪精神不可忘”,理解了强国建设中精神传承的分量。
来到四邑村,学生走访村民熊成龙家。两位老人回忆起曾受到的关怀:“当时关心我们的生活、种地情况,还叮嘱重视孩子教育,关注家风家训,称赞家庭和睦。”这份关怀温暖人心,也让学生体会到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发展,更是人文精神的传承。
调研中,嘉鱼县田野间的变化令人惊叹:簰洲湾镇大棚实现旱涝调控,蔬菜亩产增三成;潘家湾镇“十里蔬菜长廊”带动周边形成万亩蔬菜产区,年产量达60万吨,产值4.5亿元,产供销链条完善,助力农民人均年增收1.6万元。钢架大棚如银色堡垒矗立,传统农耕模式逐步被现代化设施农业重塑,广袤田野焕发新生,为农业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此次调研让上财学子深入了解嘉鱼农业发展现状与农业强国建设的实践及前景。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将继续鼓励学生参与“千村调查”,引导学子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培养更多怀揣报国理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