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同济这支跨学科团队提出可行性方案 让滇黔沪保护区周边村民从生态“牺牲者”变“受益者”
2025年07月24日 19:32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24日电(许婧)来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等多个学院的8名学生雷盈莹、黄子恬、胡晓晗、裴子豪、李明泽、周绿沉、林迪欣、井雨瑶和三位指导老师干靓、郭光普、张庆来组成了一支跨学科团队“万物家园队”,深入滇黔沪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的15个乡村,运用空间数据分析、红外相机监测、建筑测绘等多学科方法,系统揭示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的深层矛盾,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团队聚焦云南西双版纳、上海崇明东滩、贵州黔东南雷公山、云南云龙天池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毗邻乡村社区,持续开展深入调研,运用文献研究、空间数据分析、半结构化访谈、问卷调查、乡村居民点建筑测绘、生物多样性调查、红外相机物种数据整理等多种方法,全面梳理了当地生物多样性资源优势,精准把握了“生态资源利用存在时空限制”“生态产品研发转化能力薄弱”“生态价值低廉缺少市场认同”“生态效益未能惠及乡村居民”等共性困境。

  针对这些困境,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四个共”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即“生境共保、生计共拓、生趣共赏、生兴共富”。“生境共保”通过分区分梯度空间精细化治理,为生态价值转化提供空间保障;“生计共拓”聚焦生物多样性友好型农牧产品研发,推动生态资源向经济收益转化;“生趣共赏”构建“万物栖境”主题自然研学体系,实现生态价值的多维延伸;“生兴共富”则通过协同民生改善的惠益机制共建,让当地居民切实分享生态保护成果。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帮助自然保护地毗邻乡村从生态保护的“牺牲者”转型为“绿水青山”的守护者与“金山银山”的受益者,更为其他类似地区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同增效提供了有益参考,助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土空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已在云南西双版纳、云龙以及上海崇明东滩落地应用,为保护地毗邻乡村生态转型注入动力。在云龙天池,落地成效尤为突出:“滇猴食堂” 聚焦滇金丝猴食源植物研究,既助力物种保护,也为研学开发筑牢基础;“天池之境” 自然研学课程借暑期营等形式,让当地护林员家庭从中受益;相关主题文创产品,则已在保护区会议中投入使用。上海区域的成果,也成功纳入 “沪派江南” 试点范畴。

  凭借扎实的研究和显著的应用价值,《万物栖境 自然创生:自然保护地毗邻乡村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项目已获得了教育部推普优秀项目、上海生环局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表彰,并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国地杯”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中获奖。该项目成为了推动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实践典范,并有望在日后向更多有类似情况的地区推广,为当地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

  云龙天池保护区管护局在感谢信中写道:“师生团队探索的路径,为生态保护培育了新生力量。” 正如团队负责人雷盈莹所说:“我们不要村民做生态的牺牲者,而要让他们成为绿水青山的守护者和金山银山的受益者。”这群年轻人用跨学科的创新与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从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

  吴志强院士指出,该作品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和实践意义,创新性地提出了“四共”共融发展框架,为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毗邻乡村社区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展现了很好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具有推广意义。

  郑时龄院士指出,该作品技术水平突出,在自然保护地毗邻乡村地区发展中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能为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但经济欠发达乡村的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同增效提供借鉴。

  “滇金丝猴之父”中国灵长类学会名誉理事长龙勇诚表示,该报告研究方法得当、调查全面、资料丰富、数据详实、分析科学、写作认真,技术水平突出,符合现实状况,在自然保护地毗邻乡村地区发展中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能为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但经济欠发达乡村的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同增效提供科学参考和有益借鉴,是一份优秀的保护与发展的调研报告。

  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吕植认为,该作品着眼于国际和国内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及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系统地梳理了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毗邻乡村社区协同发展的现实矛盾。作品符合现实状况,在自然保护地毗邻乡村地区发展中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能为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但经济欠发达乡村的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同增效提供科学参考和有益借鉴。(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