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华为公司战略研究院院长周红:“5G-AxAI”是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
2025年07月26日 19:52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26日电(樊中华)一个是物理世界的“连接者”,一个是数字世界的“思考者”,无线电技术与人工智能(AI)的融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二者又应如何协同演进,双向赋能,共同构筑数字社会的“神经系统”?

  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沪开幕。在当日下午举办的人工智能赋能无线电创新发展论坛上,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华为公司战略研究院院长周红表示,当前,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带来的场景爆发和创新变革,使AI与无线电业态的融合共生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华为公司战略研究院院长周红在“人工智能赋能无线电创新发展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
华为公司战略研究院院长周红在“人工智能赋能无线电创新发展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主办方供图

  周红解释,在消费领域,端侧AI应用迎来井喷式增长,如AI手机和可穿戴设备实现了实时图像增强、语音交互、场景感知等功能,无感化的生活服务场景激增,智能家居与健康管理正在普及,沉浸式的娱乐体验不断升级等,不仅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升沟通效率,同时对超高速率通信和AI智慧化决策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在产业领域,5G-AxAI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赋能新质生产力,推动各行各业变革,如AI矿山、AI医院,AI工厂等,都需要毫米波通信支持完成微秒级响应,同时需要AI赋能精准识别、优化决策、降本增效。

  周红表示,无线电技术是一个兼具广度与深度的系统性工程。在技术层面,需要整合电磁学、数学、热力学、结构学等多学科领域;在产业层面,需要芯片、射频、天线、终端等多个行业的深度协同;在生态层面,无线电技术则具备“基础设施”属性,通过无线技术赋能千行百业,加速行业的数字化进程。

  因此,无线通信与AI的融合会对未来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周红指出,一是多模态交互体验、智能工厂、个人随身智能助理等新业务形态将全面大幅提升全社会的沟通效率;二是AI赋予无线电“智能”,实现从“连接万物”到“理解万物”的跃迁,催生无感交互、沉浸体验、个性化服务新范式;三是5G+千行百业,突破传统通信产业边界,破解效率天花板,可孵化低空经济、6G等万亿级市场。

  周红指出,当前在中国,AI与无线通信行业的融合正在不断“提速”。

  从网络使用体验角度看,截至2025年6月,中国已在300多个城市实现5G-A覆盖,部署基站超15万个,用户数突破1000万,5G-A网络的峰值速率达10Gbps(下行)和1Gbps(上行)。运营商正从“流量经营”转向“体验经营”,推出融合网络权益与AI服务的定制化套餐。

  从政策角度,工信部等十二部门发布的《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特别强调推动5G向5G-A升级演进,要求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实现5G-A超宽带特性规模覆盖,并探索低空、海洋等新兴场景的网络部署。

  从产业角度,5G-A的大上行体验、低时延特性以及全场景物联能力,将为移动AI时代的实时交互、多模态处理和广泛联接提供更坚实保障。在行业物联领域,AI技术和IoT(物联网)的深度融合,让物联成为智能世界的入口,充分释放联接红利。

  应如何进一步推进无线电技术与人工智能加速融合?

  周红表示,在技术领域,当前无线网络面临十个关键挑战:基础理论创新突破,牵引能力突破天花板;新材料、新器件、新算法,打造基站新形态;Massive Beam与Cell Free,大容量、无边界体验;突破低能耗、精准定位和感知技术,赋能全场景物联;异构资源融合软件技术,使能多业务演进;空地一体化组网与协同,使能全域宽带通信;设备与空口相结合,多维发力构建原生绿色网络;抗量子、分布式、智能化,万物智联的内生安全基石;运维智能体和数字孪生,定义自动驾驶无线网络;智能体网络,适配智能体间协作新范式。

  在商业领域,当前不同的行业对网络和AI的融合需求差异化很大,可建立跨行业的5G-AxAI基础能力平台以适配多场景;在产业领域,目前业界尚没有大移动网络和AI融合后移动AI体验标准,这需要标准组织、运营商、产业伙伴等协同合作,共建产业标准,推动移动AI产业良性发展。

  人工智能与无线通信技术均是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在二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化合作为何是必要的?

  周红表示,无线通信行业一直以来都是在3GPP标准框架下发展的,国际化合作十分重要。一是基于3GPP,ITU等国际标准组织,全球制定统一的技术接口规范,可以避免重复研发和技术碎片化;二是共建国际标准互认机制,将核心场景标准化,有助于跨国企业等将5G-AI赋能行业的本地化创新快速复制推广至海外,促进前沿科技在全球市场的普惠应用。(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