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29日电(记者 许婧)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期间,由上海财经大学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主办的“大模型治理和有序发展生态论坛”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论坛汇聚全球产学研专家,深入研讨了大模型时代的数据治理、算法规范与伦理建设,共商人工智能健康发展路径。
论坛开幕式上,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教授强调,学校响应教育强国建设战略部署,正在积极探索“数智新财经”之路。近年来,学校全力打造数字经济学院、数字经济研究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大数据研究院、前沿交叉书院等新型教学科研机构,建设数字理工学部。上海财经大学正以“数智新财经”战略打造交叉融合的学科平台,发布匡时财经教育大模型、金融大模型等系列成果,努力以人工智能赋能财经学科创新发展。
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刘元春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在理念层面,要从技术、政策、法律等角度强化智能向善的导向,创立大模型治理的良好环境。二是在制度层面,要加快制定大模型的科技规范标准,加强相关的立法创新。三是在实际层面,打造“产学研用”相互开放、相互欣赏、相互借鉴的平台,促进理论创新和产业实践以及政策的协调发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晓表示,推动大模型有序发展是全球科技治理重要课题,需聚焦三方面:一是筑牢治理根基,通过规则制定、标准构建实现规范与发展并行;二是凝聚生态合力,联动多方建立监测与合作机制,提供系统支持;三是赋能产业应用,降低技术门槛、聚焦场景需求,参与全球合作激活动能。中心愿与各界携手,共推大模型健康发展,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注入新动能。
“要用电灯思维创造未来教育新物种,而不是用蜡烛思维改造传统教育体系”,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高红冰教授在“教育大模型发展与治理”的主旨演讲中提出:“教育智能变革需抓住三大关键,一是充分利用政策、技术、人才需求三个变革驱动力;二是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能力体系转变;三是以产学研融合的新学科缔造未来教育全新形态。”高校的教育智能变革,正处于“教育强国”与“AI强国”双重历史使命的结合部,高红冰教授认为教育智能变革要解题,一定要构建新文科、新工科、新理科等新型学科体系,并且以育人为终极目的。其中新文科的建设对于解决人机关系问题尤为重要。针对教育大模型治理,高红冰教授提出了治理的10个方向、6项个性措施与12项共性技术落点。
多位国内外权威专家出席本次论坛。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Shahbaz Khan到会致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工智能专家委主任郑志明深入解析“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道路”。香港理工大学数据科学及人工智能学系讲座教授、深圳研究院院长张成奇聚焦“大模型发展中的数据治理”。迪普洛基金会执行董事Jovan Kurbalija阐述了“构建桥梁——包容与知情的人工智能治理蓝图”。中共上海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杨海军则分享了“AI发展趋势下的治理思考”。


论坛同步发布《十问智能向善》《上海人工智能安全治理白皮书(2025)》《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数据安全合规指引》以及“人工智能治理科技语料”“人工智能多元共治决策支 持大模型”等多项重磅成果。
本次论坛是上海财经大学服务国家人工智能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实践,学校的前沿探索为垂直领域贡献了“上财方案”,彰显出高校在科技变革中的使命担当。与会各方达成重要共识:唯有坚持协同治理、伦理先行、法治保障,方能有效驾驭大模型发展浪潮,共同构建人工智能造福人类的美好未来。(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