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中华好声音”主播招募颁奖典礼在沪举行 唤醒大众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记忆与热爱
2025年08月22日 15:31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8月22日电(记者 陈静)“我们一直以来都说‘读书’,小学、中学、大学,都离不开‘读’。而‘读’尤其是‘诵读’,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始终占据核心地位。”复旦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严峰22日对记者表示,诵读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声音的传递,文字被赋予生命,思想得以传播,文化得以延续。

  据悉,一场以“诵千年经典,承中华文脉”为主题的“中华好声音”主播招募颁奖典礼,在朗朗书声与浓郁墨香中圆满落幕。“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因其文辞优美、思想深邃,更因其能跨越时空,以丰富的形式与每一代人展开对话——而诵读,正是这样一种既古老又鲜活的对话方式。” 主持人许曦伦以这段温和而有力的开场白,将现场观众引入一个由声音与经典交织而成的文化场域。

 

 

  活动自8月1日启动线上招募,至15日截止征集,共收到来自全国的百余部诵读作品。优秀参赛者的精彩演绎,再度唤醒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记忆与热爱,展现出经典诵读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力,尤其深入触动了青少年一代的心灵世界。本次主播招募活动通过多家新媒体平台发布,共收到来自全国的百余份诵读作品,参赛者年龄跨度从六七岁的儿童到六七十岁的教师,涵盖多类社会群体。

  活动现场播放了多段珍贵视频,其中最令人动容的,是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生前关于“读经”的原声讲话。南先生以诙谐而深邃的语言,阐述了背诵在当代的意义:“背诵不是笨办法……背诵能治‘文化缺钙’。”他指出,背诵中文经典不仅能训练记忆力,更能涵养性情、开阔心胸,甚至幽默地称“还能对付鬼”——于轻松笑语之间,道出了诵读与心性修养之间的深刻联系。

  南怀瑾先生所提倡的“读经观”,强调“熟读成诵,不求甚解”,尤其适用于儿童阶段的国学启蒙。这一理念也充分体现在《儿童中国文化导读》丛书的编写中:全书仅收录原文,不加注释,除标注拼音外,更注重读音的准确与语感的培养。

  活动现场播放了部分入围选手的诵读视频集锦。从《大学》《中庸》到《庄子》《滕王阁序》,从《声律启蒙》到《朱子家训》,孩子们以清澈而有力的声音,为古老文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有的选手年仅四五岁,却能流畅背诵长篇经典;有的青少年在诵读中融入个人理解与真挚情感,令人深受感动。

  来自太湖大学堂的七岁半小朋友叶亦欣在获奖感言中说道:“我4岁就开始读《论语》,现在读了《孟子》《老子》《庄子》……”语气稚嫩却字字清晰,体现了家庭与学校在经典教育方面的长期坚持。

  12岁的获奖者黄毓容分享道:“一开始觉得古文很难,但坚持读下去之后,理解力提高了,语文成绩也提升了。”她的弟弟妹妹也因诵读经典而在学业上表现优异。

  诵读并非孩子的专利,本次活动中亦有多位成年人参赛并获奖。复旦大学中文系李线宜博士,长期致力于传统文化诵读的实践与推广,曾荣获第四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上海赛区一等奖。“经典陪伴我们度过了许多艰难的时刻。”她还分享了一次跨文化教学中的经历:当她向美国学生讲解“塞翁失马”时,学生们立刻联想到英语谚语“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那一刻,她深切体会到,文化虽各有差异,却也存在着相通互鉴的可能。

  据悉,本次活动通过声音、影像、互动与颁奖等多元形式,将“读经典”这一行为,从私人书斋与课堂场域,延伸至现代媒介化、公众化的广阔场景之中,令“诵读”重新成为一种可见、可听、可感、可传的文化实践。(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