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孙宜学:AI能不能取代国际中文教师?
2025年09月16日 09:57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16日电(记者 许婧)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们从事的工作”始终是热议话题之一。 在教育领域,很多人表示可以通过手机上的 APP 来学习语言,并且这类语言学习类 APP 也越来越多。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科技的研发愈发成熟,这样的背景下,国际中文教师是否会被AI取代?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院长孙宜学撰文提出,人工智能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确实为全球中文教师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支持,正逐步成为教师的重要助手,能够高效承担大量重复性、程序化的教学任务。但语言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的对话,AI的本质仍是技术辅助手段,AI的价值在于解放教师的生产力,使其更专注于文化传递、情感联结与创造性教学。AI提供工具,教师赋予灵魂。唯有如此,未来才能形成教师主导的国际中文教育智能协作生态,才能实现技术赋能与人文精神的平衡,才能发挥国际中文教育的核心竞争力,让中文教育真正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

  以下为全文——

  在国际中文教育中,AI能做什么?

  在国际中文教育中,AI可以自动批改语法练习、进行词汇听写测试、纠正发音错误,甚至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实时评估学生的口语表达,从而大幅减轻教师的机械性工作负担,使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设计与个性化辅导中。借助AI系统生成的学情分析报告,教师能够清晰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薄弱环节和知识掌握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重点,实现因材施教。

  AI可以整合全球文化案例与语言使用情境,构建起丰富的多语种资源库,帮助教师设计更具本土化特色的教学内容,使中文学习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文化背景。

  AI还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轨迹,识别其学习模式与潜在困难,为教师推荐补救练习或调整教学节奏。AI还能促进全球中文资源共享与协作,推动教学经验的跨国交流。

  在国际中文教育中,AI不能做什么

  在国际中文教育中,AI始终无法替代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人性维度。语言学习本质上不仅是词汇、语法等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情感共鸣与文化浸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眼神交流、微笑、点头、手势等非语言行为,传递鼓励、理解与支持,营造安全、温暖的学习氛围。这种情感温度是AI难以模拟的。

  跨文化教学中常出现文化误解或价值冲突,教师凭借跨文化生活经验与教育智慧,能够灵活引导讨论,化解矛盾,帮助学生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建立文化理解。而AI受限于训练数据,可能因数据偏见或文化刻板印象给出片面甚至错误的解释,加剧误解。面对课堂中的突发状况,教师能凭借临场判断进行情感安抚与价值引导,而AI只能依赖预设规则,缺乏应变能力与人文关怀。

  教师根据对学生兴趣、背景和学习动机的深刻理解,可以针对性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体现教学的个性化与创造性,而AI生成的内容再丰富,也难以跳出已有数据的框架,缺乏真正的原创性与情感联结。

  国际中文教育的未来:人机协同共生

  在未来的国际中文教育中,“人机协同共生”才能实现优势互补:AI承担标准化、重复性与数据密集型任务,教师聚焦文化阐释、情感互动、创造性教学设计与价值观引导。这一共生模式需要教师具备基本的AI素养,熟练掌握各类智能教学工具的使用方法,但关键在于秉持以教学为本,技术为用的理念,避免为技术而技术,以技术应服务于教学目标,而非主导教学流程。

  国际中文教育涉及语境理解、情感表达、社会交际等复杂层面,这些是教师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AI可以存储大量文化信息,可以帮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不同性格、学习风格和文化背景的学生,及时提供更有效的鼓励与引导,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语言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行为,需要在真实的人际交流中不断实践和修正。AI具备高度拟人化的外观和语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的细微差别,培养语感和交际能力,提升教学效率,提升教师在育人、传文、启智方面的效能。

  未来,随着AI技术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教师的不可替代性将不是被削弱,而是被重新定义与强化。只要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与AI协同共时的良性教育生态,就会加快构建出一个开放、互动、跨界的世界中文学习网络,使中文教育真正成为连接世界的心灵桥梁。(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