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11日电(记者陈静)第十一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在沪举办。
自2015年创办以来,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致力于推动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与传播,已成为推动研究范式转型、倡导学术规范、塑造学术文化的重要力量。
本届论坛有500多所高校、职业学校、基础学校、教育科研机构以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青年研究者、30余家期刊、10余家国内外知名出版社参与;24所国内高水平教育学科研单位分别承办方法平行论坛、16个优秀研究团队主持主题研究平行论坛。
本土优秀成果与全球大奖相辉映,同台展示,激励了更多青年学者和研究者投身于高质量的实证研究。论坛自2017年起连续举行全国教育实证研究优秀成果奖的年度评选。“第九届教育实证研究优秀成果奖颁奖仪式”表彰了一批在国内教育实证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学者,共有10位优秀学术论文获奖者和10位优秀学位论文获奖者。获奖作品聚焦中国教育的真实问题,运用科学、严谨的实证方法进行深入探究,体现了我国学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锐意创新的探索精神。
第二届“全球教育研究方法创新奖”(Global Awards for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Research Methods)颁奖典礼举行,经过全球教育研究方法创新奖评定委员会的严格评议,第二届“全球教育研究方法创新奖”(Global Awards for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Research Methods)授予了5位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的学者。
他们分别是:许美德(Ruth Hayhoe)教授(加拿大)、斯蒂芬·劳登布什(Stephen Raudenbush)教授(美国)、佐藤学(Manabu Sato)教授(日本)、王善迈(Wang Shanmai)教授(中国)以及鲁珀特·韦格里夫(Rupert Wegerif)教授(英国)。
“全球教育研究方法创新奖”(Global Awards for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Research Methods)由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于2024年发起,旨在表彰在全球范围内为教育研究方法学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标志着中国教育学界在全球范围内设置学术标杆、引领研究方向的能力。
由中国学术机构发起并评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奖项,是中国在构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实践。五位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学者获奖,进一步体现了该奖的国际性、权威性和跨学科性,有力提升了中国教育研究的国际声誉和学术话语权。
在聚焦AI的同时,论坛延续了其在研究方法上的广度与深度。针对青年学者在研究方法上普遍存在的痛点,论坛系统组织了方法工作坊和方法平行论坛。24场实证方法平行论坛,涵盖了当前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论。这些活动内容系统、针对性强,覆盖了从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到高级统计分析的全过程。本科生与研究生、青年学者在同一平台共同交流、学习。
青年学者们通过集中学习,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夯实基础。无论是运用定量方法严谨刻画中国教育的宏观图景,还是通过质性研究深度挖掘本土实践的独特智慧,都是在为提炼具有中国特质的概念、理论和范式,提供不可或缺的“工具箱”与“方法论支撑”。
第十一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吸引了四所香港顶尖高校深度参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分别主持了四场实证方法平行分论坛,作为内地与香港教育学术界交流合作的一次盛会,香港高校带来的国际化视野和前沿研究方法,与内地高校对本土问题的深刻理解形成优势互补,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本土情怀的创新人才提供了沃土,成为推动长三角与大湾区教育与科研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